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随笔 (一)
活动目标
1、能识别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知道一般的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组成的。
2、通过"拣菜"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活动准备
1、集体活动前让幼儿出去观察多种植物,并对植物的"身体"有初步的感知。
2、课件:一株黄豆的生长过程。
3、部分植物、盛菜的篮子。
4、植物"身体"各部分的分解图、白纸、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教师:这几天,你们去找植物了吗?一定看到了许多植物吧!谁来讲给大家听听。
(幼儿描述自己看到的植物。)
教师:你们讲得很精彩!自然界的植物可真是千奇百怪。
教师:(出示课件:《一株黄豆苗》)植物的身体也像人的身体一样,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你们知道这株黄豆苗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逐一呈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二、主动探究,自主建构。
1、发现种子(幼儿自由观察、交谈,老师参与讨论。)
教师:这里有几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身体上的哪一部分?
(提供实物:大蒜头、树叶、黄瓜、苹果、萝卜、花生、茄子、青椒等。)
教师:花生是植物的什么呢?(果实、种子)有些植物的果实就是种子。
教师:苹果是植物的什么呢?(果实)我们把它切开后会发现什么?
(与幼儿一起切苹果)
苹果里的籽就是种子。还有哪些植物果实里也有种子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看哪些果实里有种子
(老师将黄瓜、茄子、青椒等果实切开)。
教师:种子有什么用呢?这里有一颗黄豆种子,我们把它放在泥土里,看它有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黄豆发芽、生长的过程)。
2、了解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1)拼植物师:种子的本领真大。其实植物身体上的每一个部分都很重要。
这里是几种植物身体组成部分的图片,它们能拼成一株什么样的植物呢?
(2)幼儿展示并介绍自己拼的植物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拼的是什么植物?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教师:一般的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可也有一些植物不是这样的。
如:竹子(放课件)有根、茎、叶、花,没有果实、种子。在自然界中,像竹子这样的植物还有很多
三、操作实践、加深认识。
1、幼儿自由讲述,教师参与讲评。
教师:我们知道了植物的身体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你们知道哪些植物是可以吃的?吃的是它身体上的哪个部分?
2、幼儿分小组拣菜,并互相交流。
教师:今天我们来帮厨房里的伯伯、阿姨拣菜。每一组的篮子里装有不同的蔬菜。
大家先认一认,自己组里拣的是什么菜?再想一想,我们吃的是它的哪部分?
把吃的部分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能吃的放到另一个篮子里。
(给各小组分别提供:豆角、芹菜、菠菜、花菜。)
3、各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介绍。
四、拓展延伸
教师:小朋友真能干,很快就把菜拣好了,知道了植物的哪些部分可以吃。
其实,植物不仅给我们人类提供了美食和营养,还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呢!(出示蒲扇、根雕。)
你们知道这两样物品分别是用植物的哪部分做的吗?
教师: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植物做成的。
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可以用活动区中的这些材料做出什么样又好看又好玩的东西呢?
活动区提供植物的叶子、种子等,让幼儿进行操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随笔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随笔 (二)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有关经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活动准备
1、小锯子一把。
2、匹配图片8幅:鸟、飞机;鸭、小船;鱼、潜水艇;蝙蝠、雷达。
3、课件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图片引发幼儿兴趣,引出主题,引导幼儿了解《鲁班造锯》的故事。
1、出示锯子。
提问:你们见过这种工具吗?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
2、教师:"那你们知道这个锯子最早是由谁发明的吗?
它是我国古代一位着名的建筑工匠鲁班发明的。
3、教师生动地讲述故事《鲁班造锯》。
(1)鲁班怎么会想到把锯子做成这种摸样的?
(2)以前没有锯子的时候,人们砍树怎么样?有了锯子以后有什么不同?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初步经验。
师:鲁班受到茅草的启发,发明了比茅草更加锋利的锯子。事实上,我们今天见到的飞机、船、潜水艇、雷达也是受大自然中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启发才制造出来的。
1、出示匹配图片,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并连线匹配。
师:看,老师给每一组小朋友准备了一张操作卡片,请你们互相商量一下,
这些东西是根据旁边的什么发明出来的,然后用连线的方式记录下来,听清楚了吗?
2、探讨操作结果。
(1)师:都完成了吗?你们为小鸟连上了什么发明?为什么?
小结:人们根据小鸟翅膀会飞的特点,制造出了有翅膀的飞机,乘上飞机我们可以怎么样呀?
(2)这是什么动物?有什么本领?人们会发明什么?为什么?
师小结:人们根据鸭子浮在水上游泳的特点,发明了水上的交通工具----船、
(3)师:蝙蝠有什么本领?所以人们发明了什么?
小结:蝙蝠的视力很差,但是它的身上会发出一种奇特的超声波,这种超声波遇到前方的障碍物会迅速的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能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进行有效的躲避和追捕。科学家就根据这种超声波发明了雷达、雷达的作用和眼睛一样,不管在黑夜或白天,都能够探测到远距离的目标、现在我们的气象中心就安装了雷达,让我们可以预知明天、后天甚至大后天的天气情况,非常的方便。
(4)这是什么?潜水艇有什么用?它是根据哪个小动物发明的?为什么?
小结:人们根据小鱼潜水的本领发明了潜水艇、
教师总结: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鸟会飞,鸭会游,蝙蝠会使用超声波,鱼儿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们仿照它们的特点,制造出了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飞机、船、雷达和潜水艇。小朋友,你们都连对了吗?
三、通过竞猜游戏,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接下来老师要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名字叫"猜猜猜"。
请你们看着图片猜一猜它是受哪种动物的启发而发明的?准备好了吗?
师:这是什么?渔网。它可以用来干什么?科学家怎么会发明的呢?(蜘蛛网)。
师:这是什么?母子雨衣(袋鼠)。
师:这是什么动物?看见小青蛙人们会发明什么呢?(脚蹼)。有了脚蹼,潜水员游泳游的怎么样呀?
师:这是什么?迷彩服。穿着迷彩服有什么用?它是根据什么发明的?(动物保护色)。
师:这是什么?电鼻子。它有什么用?(猎狗)。
教师总结:科学家真聪明,发明出了许许多多有趣的东西。你们也想做个"小小发明家"吗?那好!
请你们平时多去观察周围事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模仿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赶快来告诉老师,好吗?
附:鲁班造锯
古时候,有个聪明人叫鲁班。不但会盖房子,会造桥,还会制造工具。
有一次,鲁班要建造一座大宫殿,他和徒弟们带着斧头去南山伐木。用斧头砍树,又累又慢,砍了十几天,木料还是远远不够,鲁班心里十分着急。
这天,鲁班去一个险峻的山上寻找木材,正艰难地走着,忽然手指被茅草划了一下,鲜血直流。鲁班想:小小的茅草为什么这么厉害?他忘记了疼痛,聚精会神地研究起茅草来。他发现,茅草边缘上长着又密又锋利的细齿,他用小细齿在手背上划了一下,果然又是一道口子。这使鲁班高兴得跳了起来,他想,要是在铁条上打出细齿,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他马上去找铁匠帮忙,打了许多带细齿的铁条,作成了锯子、用这些锯子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不久,木料就备齐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随笔 (三)
活动目标:
1、提高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体验愉快情绪。
2、发展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及探索,感知不同纸张的吸水性能。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
A纸折睡莲(各种材料的纸张)B记录表格
2、教具:三个盆,分别装水、沙、土。
活动结构:导入―游戏环节――操作活动――记录实验――延伸活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以主持少儿节目的形式开始,幼儿喊出口号:科学泡泡,动手动脑,细心观察,探索奥妙!欢迎小朋友来到我们的科学泡泡节目中,今天让大家做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学实验。
二、游戏:睡莲睡莲哪里开?
1、师:我这儿有沙、泥、水,睡莲在里面会怎么样呢?(同时放进去,让幼儿观察并讲述)
2、师:睡莲睡莲哪里开?幼:沙里它不开。
师:睡莲睡莲哪里开?幼:泥里它不开。
师:睡莲睡莲哪里开?幼:水里它才开。
3、师:纸做的睡莲放到水里,它的花瓣会张开来,慢慢开放,这是为什么?引导幼儿理解纸的吸水性。
三、操作活动:睡莲花儿开
1、复习认识各种纸张。
师:我这儿有许多睡莲,你发现它们是用什么纸做的?
师:我们来给它们分分类吧,相同纸做的睡莲放在一起。
(幼儿操作,师幼共同检查)
2、幼儿操作。
首先老师提出要求,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老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操作小结。
四、记录实验结果。
1、讨论如何记录。
2、幼儿填写。
3、小结,并展示记录表。
五、师生共同整理材料,结束活动。
六、延伸活动
1、提供彩色水,带幼儿观察彩色水中的纸睡莲。
2、让幼儿回家同家长查找一些关于睡莲的资料
活动评析:这次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充分操作、感知的基础上,对纸的吸水性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充分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活动从兴趣入手,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幼儿自我探索,在探索发现中获得直接的经验。整个活动幼儿非常投入,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活动的不足之处,孩子在操作活动中心态过急,恨不得让花儿一下就开放,甚至有的孩子直接用手把花瓣扳开。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随笔 (四)
一、活动题目
科学活动――食物到哪里去了
二、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使幼儿感知人体消化系统中主要消化器官的名称、作用,了解食物在人体消化系统内变化的过程。培养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趣及分析观察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饼干、自制人体消化系统的拼图、水彩笔、VCD光盘(消化系统)。
五、活动过程
探究的问题:食物到哪里去了?
找一找,摸一摸。
操作人体消化系统磁铁图片,饼干娃娃以童趣的语言,自述自己在人体主要消化器官内的变化过程。同时,幼儿在自己身体上探索,指出消化器官(口腔、食管、胃、肠)的位置。
(1)饼干娃娃:我是饼干娃娃,我到了小朋友的嘴里,牙齿把我嚼碎了,唾液(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口水)把我变成了食团。经过吞咽,把我送到食管。
幼儿在自己身上探索,用手指出食管的位置(在脖子里)。
(2)饼干娃娃:经过食管我到了胃,胃就动起来。小朋友,你知道胃在哪里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
幼儿在自己身上探索,指出胃的位置(左上胸部)。
(3)饼干娃娃:胃里有一种像水一样的消化液,这种液体和我在胃里翻过来倒过去,我就变成了食糜,就像稀饭一样的东西。经过胃的运动,我就到了小肠。
(4)饼干娃娃:小肠里有许多的消化液把我消化成了像水一样的养料,养料被小肠吸收了,小朋友就长高长大了。
幼儿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小肠的位置(腹部)。
(5)饼干娃娃:我被小肠吸收后,残渣就送到了大肠,变成大便,排出体外。
幼儿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大肠的位置(小肠周围)。
看一看。
(1)实验:咀嚼饼干。
①幼儿咀嚼几下饼干,相互观察,口中饼干变成什么样子(变小)。
②多咀嚼几下问:“嘴里是干的还是湿的?”引导幼儿理解唾液(口水)能帮助食物形成食团吞咽下去。
(2)幼儿分段观看VCD(消化系统)实录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牙齿把食物嚼碎、变小。
(2)和口水一起变成食团。
做一做:摆拼图。
(1)幼儿摆出消化系统主要器官的正确顺序。
(2)幼儿用简笔画形式在记录卡画上自己的认识:食物在人体内变化过程。食物口腔内→食团→食管→胃→食糜→小肠→养料(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