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大班教学心得随笔
晨间活动时,我发现陈天祥嘟着小嘴在美工区认认真真地画着,画的是什么呢?画的是一颗大树,树枝上画上一个个又大又圆的东西,像苹果,又像是西瓜。
"陈天祥画的什么东西呀?"我蹲在他面前问。"一颗苹果树。苹果树上结满了很多的苹果,我在这个苹果上给它安装上按钮,用手轻轻一点,甜甜的果汁就哗哗地流出来了,小朋友都可以用杯子接着喝。""这是什么呢?"我指着一个似人非人的图像问;"这是奥特曼,他能发出光环,把偷苹果的贼打跑……"陈天祥讲的眉飞色舞。"呀,你这个苹果真棒,还能当武器呢!"我故作惊讶的夸奖他。
我这一夸引得陈天祥又滔滔不绝地谈起了他画的苹果:"我的这个苹果能帮老师拖地整理卫生,还会变成大皮球,呼啦圈和小朋友玩,他还会给小朋友讲故事、唱歌、跳舞,还会给小朋友拍照呢……"
"唉呀呀,陈天祥可真能干,能画出这么神奇的苹果树,老师为你鼓掌。"我由衷的为聪明的陈天祥鼓起掌来。
在我们成人看来有几分丑陋的苹果树,各种不规则的苹果,在陈天祥的眼里竟如此美妙。由此可见,孩子的思维不受定式所限,常常是异想天开,而智慧的火花也就在这异想天开中迸射出来。作为孩子心灵的启蒙者,不应将孩子的世界囿于成人的思维定势之中,而应适时引导,点拨,那样就会收到许多神奇的"苹果树"。
我联想到《游戏力》一书中列举的教师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游戏的例子。一例是,夏山学校校长得知有一位学生半夜溜出宿舍做各种恶作剧,便穿了一套滑稽的服装,装扮成一个匪徒,然后在半夜把这位学生叫醒,问他要不要跟他一起去作案。结果,这位学生一口回绝,还教训校长要端正行为。从此以后,这位学生没有再做恶作剧的事。还有一例是,当两个孩子打架时,教师的绝招就是大喝一声:“你们有本事,就跟我大块头的打!”然后就张牙舞爪地扑上去,这时原来交战的双方都会转头一致对教师,然后教师就装出惊慌逃跑的样子。案例中两位教师抓住了孩子的心理,以游戏的方式介入,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这应该就是游戏的魅力吧。
生活中处处都需要游戏精神,人与人之间相处也是如此。对于比较特殊的孩子,我们更需要在识别孩子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后,以适宜的游戏方式介入,这样孩子更愿意接受,也能更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第2篇:大班教学心得随笔
这学期,我带的是新招的大班孩子。开学第一天,高个子男孩小邓很快进入了我的视线,他精力旺盛,特别好动。比如,他总是摇来晃去,把小椅子摇得发出各种响声,脸上一副得意的神情;集体活动时,他总喜欢一会儿伸手去扯邻坐小伙伴的衣服,一会儿双手使劲捶打桌子,一会儿又钻到桌子下面玩;户外活动时,他总喜欢扮演奥特曼推来打去,把小朋友推倒在地,却一脸的“成就感”;别人从他身边经过,他总爱突然把脚伸出来将其绊倒……短短几天里,他几乎每天都惹出很多麻烦。我该如何去改变他呢?
记得在专业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话: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基础是良好的沟通。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开始主动亲近他,而不是等他犯了错才去说理。只要有机会,我都会主动地与小邓拥抱、牵手,并且温和地看着他,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热情和接纳,然后轻松地和他聊天。渐渐地,小邓放松了戒备心理,有时候也愿意和我说说心里话了。一次他对我说:以前的老师不管我做了什么事,做得对不对,总是责怪我、批评我,有时明明不是我干的(坏事)她也怪我。看来,小邓有时候是被误解的,他变得如此调皮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被忽视和受委屈而自暴自弃的。所以,我想我更应该给他以信任和鼓励。从此以后,我和小邓的关系更亲密了一些。他也会主动跟我说他的事。他说,他长大了也想当个教师,在幼儿园也愿意帮助教师、小伙伴做事。听了他的话,我非常欣喜,当即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还送给他一个特别的爱称“小邓老师”。
曾经有人说过,对任何一个孩子,只要你愿意蹲下身子主动去亲近他,耐心倾听、对话,走进他的心灵,总有一天他会被你的真诚和爱感化的,直到某一天他喜欢主动和你亲近,与你分享他的喜怒哀乐,你的教育就成功一半了。根据我的教育经验,一般比较调皮的孩子大多头脑灵活、精力充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抓住小邓“喜欢当老师,乐意做事”这个特点,在一日生活中创造机会让他为班集体服务,为小伙伴做事。比如:餐后,请他帮助收拾桌椅;区域活动结束后,请他帮助收拾整理各区域的材料,并将材料归位、分类摆放;午睡和起床时间,请他帮助小伙伴穿脱鞋子、裤子、衣服等;早操时间,请他当小老师领操;户外活动时,请他提醒小伙伴注意安全问题……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小邓特别认真、投入,尤其是在材料分类上,他比其他孩子仔细。在户外活动过程中,他会有意识地思考小朋友的什么行为不安全,哪些事情不能做,然后去劝阻小朋友。为此,小邓常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同伴的称赞。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小邓老师”,他因此倍感自豪。
也许是因为小邓把旺盛的精力转移到了帮助同伴做事上,并且因为常常受到教师、同伴的赞扬而渐渐树立了信心,小邓调皮捣蛋的行为改掉了不少。一天离园时,我和他妈妈说起近期小邓的变化。小邓妈妈说:“以前小邓每天都不想去幼儿园,说因为调皮经常被老师批评。自从进了你们幼儿园,他每天都想上幼儿园了,还常常惦记着为班集体做事,责任意识增强了,回家也会帮着大人做事,变化特别大。他嘴上还常说:我要去上幼儿园,我还要当好我的小邓老师!”听了小邓妈妈一席话,我感到很欣慰,也颇有成就感,因为我让这个孩子重新树立了信心,回到了健康成长的轨道。
第3篇:大班教学心得随笔
也许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落后于同龄孩子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博博在幼儿园不和任何人互动,总是沉默寡言。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是有与人交往的愿望的,只是不知道如何交往。我想,我是否可以以游戏的方式介入去帮助他呢?
一天,我看到博博在娃娃家里玩,手里拿着一个玩具电话。我便走到他的跟前,顺势做了个接电话的动作:“喂,你是谁啊?”
“……”他拿着话筒不说话。
“喂,请问博博在家吗?”我继续问,希望得到他的回应。
“……”他仍然不说话。
“哦,是不是博博不在家呀?这样吧,等他回来请你告诉他,我的电话号码是12345,请他回来打电话给我。”看到他一时没能接上话,我给他留下了再次努力的机会。
我挂了电话,不再说什么,只是悄悄地观察他的行为。他一直拿着电话,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拨号码了。于是,我假装拿起话筒:“喂,你好。”还没等我再说话,他就放下了电话,看得出他很紧张。他刚刚主动拨号付出了很大勇气,可最后还是退缩了。我接着说:“噢,电话没声音了,还是等他再打来吧。”我希望他能再次鼓起勇气与我交流。
果然,过了不久,博博又拿起电话拨号了,我马上摆出接电话的姿势:“喂,你是谁啊?”
这回他没有马上放下电话,而是将话筒递给了旁边一个小女孩。听到小女孩的声音,我装作很诧异的样子,问:“咦,这不是博博的电话吗?怎么是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啊!”
小女孩说:“我是小函。”
“哦,真的不是博博啊,我想找博博,他还是不在家吗?那我还是等他的电话吧,我的号码是12345。”我仍然留给他再次打电话的机会。
我静静地等着,可博博一点都没有动静,大概在自我加油吧。这时,小函给我打电话了,我们进行了一段长长的对话。大体意思是,她要请我到一个饭店吃饭,有好多好吃的,有年糕、水果,还有鱼,约好下午6点钟到饭店见。
我和小函的对话结束不久,博博终于又拿起电话拨号了,我又马上摆好接电话的样子:“喂,你好,你是谁啊?”电话那头仍然没有声音。
“你好,你是博博吗?”我再问。这时,我听到博博咂巴嘴巴的声音,便问:“博博,你是在吃东西吗?"我猜他是受到我刚才和小函对话内容的启发,想起了吃东西的事情。
“是。”他终于开口说话了!
“你在吃什么呀?”我欣喜极了,马上问。
“吃年糕。”他是在模仿刚才小函电话里的语言。
“年糕谁做的呀?”我再问。
“我做的。”他回答。
“你还会做年糕啊?”我非常惊讶地问。
“是的。”电话那头的语气好自豪。
“你的年糕是什么味道的呀?”我继续问。
“我的年糕是草莓味的。”他回答得很好。
通话结束后,我轻轻地搂着博博:“明天我们继续打电话好吗?”他愉快地答应了。看来他体会到交流的快乐了,我的心里也是乐滋滋的。我以游戏的方式介入让博博突破了心理障碍,开始与我对话,相信今后他会慢慢打开心扉与更多人交流。
第4篇:大班教学心得随笔
一天傍晚,我例行查班,看到一个大班孩子正坐着看书等家长来接,一旁的教师忙着自己的事。孩子显得很无聊,只是在那里胡乱地翻书,而旁边的老师似乎对孩子的行为熟视无睹。我感到奇怪,这位老师平时很热爱孩子的,这时候怎么对孩子不理不睬了呢?我便问老师:“这个孩子叫什么名字?家长什么时候来接呀?他怎么了?”老师说:“这个孩子叫丁丁,他爸爸说一会儿来接他,我正好也没事,就想着陪孩子一块儿等家长吧。开始他在好好地看书,后来他说想飞起来,还站在凳子上模仿飞的动作。我告诉他人是飞不起来的,可是他就要飞,我没办法跟他说话了。”
听到这里,我大致明白了我没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了。于是,我来到孩子身边,没想到他主动跟我说:“老师,我要飞到天上去。”我说:“好呀,其实我早就想上天玩玩了,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你能告诉我打算怎么飞到天上去吗?我得考虑一下安全问题,我怕掉下来摔扁了!”孩子先是一愣,然后眼睛开始放光:“我们可以坐飞机飞上天,飞机很安全的。”我说:“你坐过飞机吗?”他说:“我没有坐过,但是我见过飞机。你看在这本书上有好多气球能带着人飞!”他很兴奋地把手里的图书拿给我看,我接过来一看,是《比尔的气球之旅》,难怪他有想飞的念头。
于是,我问他:“你是想自己飞着去环游世界吗?”他高兴地点点头:“你看,我这样就能飞起来。这是我的翅膀!”说着上下挥动着手臂。我反问:“可是你为啥还在这儿没有飞走呢?”“因为我还小,翅膀小,等我长大了就能飞了!”我说:“那为啥蚊子那么小就能飞,鸵鸟那么大却飞不起来呢?”孩子愣了一会儿小声说:“不知道,我觉得我能飞。”“你知道世界上有人能飞吗?”“知道,超人呀!”“除了他,还有别人吗?”“坐飞机的人。”看来,小家伙挺会动脑筋的。“那你知道飞机是怎么发明的吗?”“不知道,可能是跟鸟学的!”“你的想法太棒了,老师知道有两个人的想法和你一样,他们也想自己飞起来,然后就学习很多知识,还去观察会飞的动物,后来他们通过不断尝试造出了飞机,他们是美国的莱特兄弟。”“可是他们也不是自己飞起来的呀!”“对,那说明他们还没有实现这个想法,你可以继续完成这个想法,但要实现这一想法很不容易,要学习很多科学知识,还要像莱特兄弟一样去仔细观察会飞的动物是怎么飞的。”“那我也先去观察会飞的动物。可是,我家附近没有鸟。”“我告诉你一个好地方,地坛公园有很多鸽子,还有其他鸟类,你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去。”“好的。您能跟我一起去吗?”“我有时间的话也会带你去观察会飞的动物。你如果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来找我,我们一起研究。”“嗯,拉钩。”说着他就伸出手与我拉钩。
幼儿的想象是最丰富的,有时候一件物品、一个故事都会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努力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不能因为孩子想法不切实际而去阻止他们,而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适时的引导,让孩子的想象插上翅膀。
第5篇:大班教学心得随笔
现在许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过早的送进城读书,有的幼儿班、学前班就送去了,孩子小的才3、4岁,大的才5、6岁,大都寄宿在熟人、朋友家或寄宿在老师家。殊不知孩子过早的离开父母,缺少父爱与母爱,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开朗、肯说话的孩子早早的就变深沉了,怕说话了,害羞了,性格变内向了,他们也成了留守儿童,而这些留守儿童的造成者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我个人认为,幼儿、学前、小学、初中的孩子的学习,重点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打基础,这个时候的孩子只要学得走就可以了,要求不要太高,分数在70~95之间就行,而这些除了学校教育,大的那头还在家长。许多大人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总是以为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或者认为孩子送到老师那里就是最安心的,自己从来就没有想过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就是那么6、7个小时,孩子随父母的时间要多得多,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的影响着孩子。虽然集体的教育会让孩子学到很多家里学不到的东西,老师的话对孩子有时像圣旨,但老师就是老师,他们不是爸爸、妈妈,那是有区分的。孩子的行为习惯除了小学阶段7~8岁,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初一、初二,也就是12~15岁,这段时间是最难管的,一旦学坏,九条牛都拉不回来。所以,家长们不要盲目,不要攀比,不要觉得花花绿绿就好,时髦就好,绣花枕头大家都是知道的,就是到了自己面前总是跳不出、放不开,孩子该放在身边的时候一定要放在身边,不要嫌麻烦,该放出去时(高中、大学)一定要放出去,不能该捏的时候不捏,该放的时候不放,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发展都不好。我是一个过来人,也是一位老师,我的孩子都大了,最小的都满过22岁了,两个孩子都比较听话、懂事,对自己的事业、工作也积极努力,从不懈怠,为人处世、与人交往也懂得宽容、理解,总是先人后己,能和谐相处,他们的成长、学习、工作、为人都与我的家庭的好的传统教育,我与妻子的表率作用分不开,当然也离不开学习老师的教育,我的孩子高中以前就没有送出去读,除了我没有钱送出去,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把孩子培养成留守儿童,不能忽略了亲情教育,不能忽略了12~15岁这个关键期。
我说的也许是自我的体验,也可能偏激了一点,留给各位家长参考吧。
大班教学心得随笔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