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教案范文随笔大全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幼儿尝试用鼓点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节奏。
2.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3.让幼儿体验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腰鼓及鼓棒幼儿人手一份,多媒体课件《音乐小屋》。
活动过程
1.导入激趣——回声游戏。
幼儿随音乐边敲腰鼓边进入活动室。
师:小朋友,以前我们玩过回声游戏,今天我们用腰鼓也来玩一玩,好吗?那用腰鼓可以怎么玩呢?
幼1:教师敲,我们做回声。
幼2:我来敲,大家来做我的回声……。
师:好的,就用你们的方法来试一试。
教师合理采纳幼儿的方法,带领幼儿玩回声游戏,鼓励幼儿敲出不同的节奏型,丰富幼儿的节奏经验。
评析
教师以前曾带领幼儿用唱歌的形式玩过回声游戏,此时,鼓励幼儿把以前的经验迁移到这里,用敲腰鼓的形式来玩,既激发了幼儿自主游戏的兴趣,又巧妙地练习了多种节奏型,为后面的活动做好经验准备。
2.音乐游戏:开城门。
师:回声游戏好玩吧?下面我们玩个更有趣的游戏——开城门。(出示多媒体画面)看,这里有一座非常神奇的音乐城,里面藏着许多神秘的礼物,想不想进去玩?不过,要进音乐小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通过三扇大门,每扇大门上都有一幅画,里面藏着有趣的节奏,假如你能用鼓点把这幅画中的节奏敲出来,你就能打开这扇门。你们有信心吗?
(1)开第一扇门。
(出示下图:大手小手无序排列)
师:咦,小朋友看,图中画了些什么?它们的位置是怎么样的?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节奏来表示它?你能用鼓敲出来吗?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段无规律的鼓点把画面内容表现出来)
来,我们一起演奏音乐。(门打开了)
评析
第一扇门上的内容是许多无序的小手,所以表示的是一段无规律的节奏。看似非常简单,却让幼儿明白了看图的方法,循序渐进,为后面的活动埋下伏笔。
(2)开第二扇门。
(出示下图:大手小手有序排列)
师:看,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和前面的一幅图有什么地方不同?这幅画应该用什么样的节奏来表示呢?
(鼓励幼儿用鼓点敲出图片中的节奏)
师:这么多好听的节奏,除了大家一起敲,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演奏?
幼l:大手的地方敲鼓面,小手的地方敲鼓身。
幼2:大手的地方大家一起敲,小手的地方只要一半人敲。
幼3:和老师合作敲,大手的地方老师敲,小手的地方小朋友敲。
幼4:大手的地方站着敲,小手的地方蹲下来敲……
老师带领幼儿逐一尝试。
师:我们用了这么多的办法来表现这幅画的节奏,看,门打开了吗?(演示画面:开第二扇门)
评析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活动的气氛非常热烈,孩子们在我的启发下个个跃跃欲试。尤其是在用多种演奏方式表示节奏时,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表现丰富、大胆,通过不同的敲鼓形式表现了节奏的快慢、声音的强弱及合作的快乐。
(3)开第三扇门。
(出示下图:一只大手)
师:最后一扇门,你们有信心打开吗?图上画了什么?咦,只有一只手,用什么音乐表示好呢?
幼:可能是让我们停下来吧。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幼:只要敲一下。
师:那我们来试试看。
(幼儿集体拍一下,声音参差不齐)
师:奇怪,门怎么不开呢?
幼:鼓声不整齐。
师:有道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让大家的鼓声整齐呢?
幼儿自由讨论,集体交流。
幼1:老师喊1——2——3,然后大家一起敲。
幼2:可以说预备——起,大家一起敲。
幼3:我们看老师指挥,统一敲。
幼4:敲错的小朋友就站在旁边不要敲。
师:每个小朋都想进音乐小屋玩,我们都要做个有爱心的孩子,你能想个好办法帮助敲错的小朋友吗?
幼:那让他看好老师的指挥,就不会错了。
师:这个办法不错。
教师根据幼儿的方法逐一尝试比较,和小朋友一起小结出有效的方法。
评析
这是活动的难点部分,环节设计巧妙、有趣。在开第二扇门时孩子们练习了丰富节奏,此时突然出现一只手,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怎样让全班孩子同时敲出一个鼓点,难度很大。但教师没有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通过讨论、交流、操作、比较、总结的方法找到最佳方法,培养了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当一幼儿想出用惩罚的方法统一声音时,我及时给予引导,让大家体验到团结互助的快乐。
3.快乐演奏。
师:团结就是力量,咱们终于把门都打开啦。看,音乐小精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出示打击乐器)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
幼儿自选乐器,随音乐自由演奏,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节奏游戏,在游戏中让自己成为一个支持者、合作者,适当的时候做个引导者,并努力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主动找规律、主动想办法、主动解决问题。整个活动我组织得很轻松,孩子们玩得也很快乐。
大班音乐教案范文随笔大全
大班音乐教案范文随笔大全 (篇2)
《打字机》是美国著名作曲家莱罗尔·安德森受到办公室里打字机发出的“嗒嗒”击键声和换行时的“叮”声的启发而创作的管弦乐曲。在乐曲中作者独具匠心地用真正的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并采用顿音形式奏出均匀连续的八分音符,单纯而轻快,与伴奏声部打字机急速的击键声、连续三小节后出现的铃声以及推动机头的咔嚓声等交织在一起,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的声音幻化成了奇妙无比的音乐,描绘了办公室里忙碌的人们愉快工作的情景,带给人们独特的音乐感受与体验。
怎样让幼儿感受生活中声音的美妙和劳动的快乐呢?怎样才能让幼儿有兴趣、主动地倾听音乐,感受及体验音乐的风格和音乐的感染力呢?我通过游戏方式让幼儿在循序渐进的环节中仔细地听辨音乐,并通过多种感官来感受乐曲的诙谐有趣以及乐曲蕴含的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在具体组织这个活动时,我特别注意以下两点:(1)给予幼儿充分自主的学习机会。在整个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让他们带着思考,反复地倾听、辨别音乐,逐渐形成仔细倾听、大胆猜测、严谨做事的习惯。(2)让幼儿多通道参与欣赏活动。教师主要引导幼儿用肢体表演的方式,不断地与音乐互动,循序渐进地进行欣赏。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巧妙地给予提醒,以支持、引导孩子们顺利参与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目标:
1.感受音乐中快速敲打打字机时的轻快感,体验乐曲所表现的忙碌而快乐的工作情景。
2.初步了解乐曲结构,能准确判断干脆、利落的装饰音“唰”,体验其趣味性。
3.能安静倾听音乐和要求,协作进行游戏。
准备:
1.从土豆网搜索音乐《打字机》并根据需要剪辑。
2.幼儿有站成方阵的经验。
过程:
一、完整欣赏,引入课题
师:我带来了一首曲子,你们听一听,然后告诉我它让你想到了什么或想做什么。
幼:我听到好像有人在刮东西。
幼:让我感觉想跳舞。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这首曲子听起来很轻快,它告诉我们给我们写童话故事的作家正在用打字机开心、忙碌地工作着。
二、逐步欣赏,理解内容
1.听“节奏”打字。
师:在刚才的音乐中,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听起来感觉是作家们正在忙碌地打字?(幼儿自由表达。)
师:现在,请你们再次仔细听音乐,待会儿告诉我,你发现作家们用打字机工作的时候发出了哪些特别的声音。
幼:我发现有“嗒嗒嗒嗒”的声音。我爸爸在打电脑时,电脑键盘就会发出这种声音。
幼:我发现有像餐厅营业员收钱的声音。收钱的阿姨一按键,装钱的盒子就会“唰”的一下跑出来。
幼:对,我在超市的收银台也听到过这种“唰”的声音。
师:嗯!你们说得不错!这些作家忙碌地工作,不断地敲打打字机,发出了“嗒嗒嗒嗒”的声音。
师:在音乐中作家一直不停地在打字、工作吗?有没有间断过?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引导幼儿听出其中有间断。)
师:其实作家工作的时候也跟你们做事情的时候一样,要先看一看、想一想再做,想好一部分就做一部分。所以打字时也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
师:现在请你们当作家,听着音乐来打字、工作,需要停的地方就停下来。
师:接下来我和你们一起听着音乐玩个小游戏。你们当作家敲击键盘,我当打字机“嗒嗒嗒”地动,当作家因为思考而停下来时,打字机也要停下来。
2.找“唰”和“叮”音。
师:作家用打字机把作品一点一点打出来,没过多久就打满了一页,接着又开始打新的一页,就像我们看书一样,要一页一页地翻。
师:在音乐中作家是在什么地方开始打新的一页的呢?你们听出来了吗?
幼:我听到有像翻书一样的声音。
师:什么样的声音?能模仿一下吗?
幼:“唰唰唰”的声音。
师:是吗?我们一起再到音乐里去找一找。请你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做打字和翻页的动作。
(教师观察发现少数幼儿表现翻页动作比较准时,与音乐匹配,但大部分孩子或提早或延迟。)
师:刚才你们做动作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小朋友找准了“唰”的翻页声,也就是说听到“唰”的声音就做翻页动作,但有些小朋友的动作做早或做迟了,没有找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或什么困难让你不容易找准?
幼:我觉得音乐太快了,所以没有找准。
师:哦,看来我们在听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才行,不然就找不准。
幼:我没听到。
师:找不到没关系,多听肯定会有新发现。我提醒你们仔细听一听,当翻页声“唰”出现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提示?(幼儿再次听音乐。)
幼:我找到了。
师: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找到的?
幼:我听到翻页之前有“叮”的一声。
幼:对,“叮”的一声响之后,才“唰”地翻页的。
师:我们再来听听看,是不是“叮”这个声音出现后才有“唰”的翻页声。
师:这次大家都听到“叮”的声音了吗?
幼:听到了。
师:仔细听果然有发现,原来要找准“唰”音是有技巧的。只要打满一页,打字机就会像闹钟一样发出“叮”的提示,提示我们这页打好了,要赶快“唰”地翻新页了。
师: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我来模仿提示音“叮”,你们听到“叮”的提示就赶快翻页,能行吗?(教师哼唱乐曲,幼儿练习。)
三、完整体验,协同游戏
1.学当作家打字。
师:你们想不想在音乐中“叮”的提示下,当小作家打出好听的故事呢?请你们边思考边打字,听到提示音“叮”就赶快翻页。(幼儿随音乐完整表演。)
师:你觉得当小作家快乐吗?当我们做完一件重要的事情时心情会怎么样?你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师:当音乐中的“叮”警示音一响,你们就边快速换新页边一起喊“耶”,以表示庆贺。
2.举办打字机舞会。
师:你们这些小作家真不错!现在我也想过把作家瘾。我来当作家,你们站成方阵当打字机。我敲击键盘,你们就不断地动;我思考,你们就停止。当打完一页时,你们就和着音乐发出“叮”的声音,提示我该换新页了。这时我就马上换页,继续游戏。我们来试试吧!(幼儿随音乐协同游戏。)
大班音乐教案范文随笔大全 (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并理解歌词,通过学唱副歌部分体验歌曲的性质。
2.知道可通过画图来记忆歌词,学习根据第一段歌曲图谱结构图来推断第二、第三段歌词内容。
3.在教师的指挥下,能够与教师自然地接唱歌曲的副歌部分。
活动准备:幼儿参观过农科院或已认识过秋天的农作物。
活动过程
一、 一、交代今天学习任务的特殊性,激发幼儿接受挑战的兴趣
——抓住大班幼儿喜欢挑战的年龄特点,教师放大幼儿将要面对学习任务的难度,用“吊孩子们胃口”的方式,激发幼儿接受挑战的欲望,使其瞬间聚焦在当下的学习任务上。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非常长,而且很难学的歌曲,我有点担心你们学不会,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幼:能。你赶快唱呀!
师:请你们试一试吧,看看到底能不能学会。
二、引导幼儿学习歌曲第一段
1.教师清唱第一段。
2.教师演唱完提问:(1)歌里唱了什么?(2)歌里是怎么说的?能肯定你们说的跟歌里唱的一样吗?(3)我再唱一遍。请你们验证一下:自己刚才说的话在歌里是怎么唱的,再仔细听听看,哪句在前面,哪句在后面?
3.教师再次清唱第一段。
4.教师与幼儿讨论第一段图谱。幼儿说一句歌词,教师演唱一句并请幼儿验证一句,接着教师与幼儿讨论此句的图谱。
——教师引导幼儿用画图的方式。当个别幼儿想出“写字”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但要提出,这个图谱是让大家看的。要考虑到所有小朋友都能看懂,有许多小朋友是不认识字的,所以不能用写字的方法。
5.当第一段歌词前四句图画好后,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看图演唱第一段歌曲。
6.教师提问:后面唱的是什么?有几句呢?画什么呢?教师在与幼儿讨论后,直接出示事先画好的图谱。
——出示事先画好的图谱,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三段歌词中此部分都是重复,为便于幼儿找出规律——一都是相同的,所以采取直接出示图谱的方式。
7.教师带领幼儿看第一段图谱完整演唱一遍后,引导幼儿发现副歌部分两个乐句的相异处。
——引导幼儿仔细听辨后明确:第一处是歌词重复唱两次,第二处只唱了一次,而且两处歌词不一样,第一处是唱“秋天多么蔓”,第二处是唱“多呀多么美”。这样能帮助幼儿准确地演唱歌曲。
三、引导幼儿学习歌曲第二段
1.重点引导幼儿比较发现第二段歌词和第一段歌词相同地方的规律。
——通过比较让幼儿始终在期待新的内容和下一个环节学习任务的到来,每一层都有新的挑战。另外,引导幼儿比较发现两段的规律,能减轻他们学习记忆歌曲的难度,体验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为下一步通过自我推理学习第三段歌曲做好准备。
教师清唱第二段歌曲后提问:(1)唱的是谁?(2)刚才没听清吧,因为歌曲实在是太长了。这一次老师唱慢一点,你们仔细听,到底唱的是谁,听听看和第一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师放慢速度演唱第二段歌曲后提问:(1)唱的谁呀?(2)第一段和第二段有相同的地方吗?(3)你听出不一样的地方了?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呢?(4)除了第一句“秋风秋风轻轻吹”是一样的,还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2.教师逐句与幼儿讨论第二段歌词,边讨论边出示事先画好的图谱。
——因为幼儿已有了第一段逐句讨论与画图的经验,在这个环节,教师加快了讨论的节奏,只要幼儿想出一种图谱就不再讨论。此时教师采取的是“够用”原则,不是以发散性思维培养为主,而是以让幼儿采用图谱快速有效记忆歌词为主要目的,并帮助幼儿进一步强化两段结构相同处和不同处的规律。
四、学习第三段歌曲
1.预测——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第一段、第二段总结出的规律尝试去推理第三段的歌词:它可能是什么?它和前面两段歌词可能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可能什么地方不同?
——通过预测激发幼儿主动倾听歌曲来验证自己判断的正确与否,达到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第三段歌曲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让幼儿学会自己发现和归纳三段歌词规律,来记忆歌词和学习歌曲。让幼儿学习如何有依据地进行推理,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这比单纯的音乐学习更有价值。
2.教师清唱第三段歌曲,请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测。
3.教师就歌词提问,并一次性完整地出示第三段图谱,引导幼儿逐一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这一次教师加快了出示图谱的节奏,一次性将所有的图都连贯地出示了。主要是考虑到:由于有了前两段的学习经验,幼儿已经非常熟悉每一段歌曲的结构以及图谱所代表的含义了.此处主要是让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
4.尝试看着图来演唱歌曲。教师:我们大家一起尝试在图的帮助下将歌曲完整地唱出来。
五、完整看图分工唱三段歌曲(教师唱前面的,幼儿唱每一段的副歌部分)
1.教师:凡是不同的地方我来唱,相同的地方都是你们来唱,谁的难啊?教师指图带领幼儿完整地演唱歌曲。
2.听录音完整演唱歌曲。提示幼儿录音的速度快,要认真地倾听伴奏。
六、教师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这么难学的一首歌,证明了小朋友很有能力:越困难的事情越不怕,敢于接受它的挑战,就一定能战胜它。
活动设计意图与反思
《秋天多么美》是一首经典的幼儿园“老”教材,无论歌词还是旋律都非常适合大班幼儿学习。我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意图有:
一、通过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发展幼儿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
这首歌曲有三段歌词,且每一段都有副歌部分,如果只是逐段一而再,再而三机械地重复学习,幼儿很快就会疲劳。我采取帮助幼儿建立结构、发现规律、运用规律三个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来学习三段歌曲。
第一段是帮助幼儿建立歌曲及歌词内容组成的基本结构。教师通过清唱、提问以及画歌词的方式,帮助幼儿明确歌曲一共有几句,理解并记忆每一句唱的具体内容等,为与第二段的比较做好准备。
第二段是比较找规律。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第一、第二段之间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从而梳理出第二段的结构,并帮助幼儿抽象出歌词的组成结构规律。幼儿掌握了这个“规律”,就为下一步推理做好了铺垫。
第三段是利用规律进行推理。引导幼儿看图猜测第三段可能唱的内容,预测第三段可能和前面两段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引起幼儿进一步倾听和学习第三段歌曲的主动性。
这样,学习歌曲的过程,就成了幼儿不断地根据新的经验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孩子的推理判断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通过适宜的认知挑战,调动幼儿的学习意向,能主动投入学习之中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面对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更能激起他们的思考,本节活动我就是以高认知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由于歌曲的每一段都较长,歌词语言比较书面化,且内容都是农作物,这对于幼儿的学习有一定难度。教师采取激将法,能激起幼儿主动接受一个个挑战的欲望。如:当幼儿认真倾听歌曲后,立即提出用什么方法能记住歌词。画好歌词后,再请幼儿自己看着图谱来演唱第一段。接着,倾听教师唱第二段时提出新的任务:第二段和第一段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不仅要仔细倾听出第二段歌词,还要与第一段进行比较。在倾听第三段之前依据前两段的规律猜测和推理第三段歌词。接着教师又提出“我唱前面四句,你们唱后面简单的”,要求幼儿与教师接唱……
每一个环节的学习都通过设置有坡度的挑战,实现了将教师的要求转化成幼儿内心的需求:自己主动追求挑战,自己要求“升级”学习任务,并积极地完成一个个新的任务。
大班音乐教案范文随笔大全 (篇4)
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优雅、诙谐的曲调特点。
2.尝试用不同嗓音及肢体动作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猫咪,感受与同伴一同歌唱、游戏的乐趣。
准备:各种各样猫咪的幻灯片,音乐磁带,毛线球,猫耳朵头饰,角色标识物。
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猫咪图片):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猫咪,你最喜欢哪一只,为什么?
幼:我喜欢那只白色的小猫,因为她看起来很可爱、很乖。
师(用温柔的语调回应):是呀,白色猫咪好像在说:“喵喵喵,喜欢我吗?喜欢我就抱抱我吧。”
幼:我喜欢这只像海盗一样的猫,因为他很酷。
师:的确,我也觉得他与众不同呢。
幼:我喜欢那只像老虎一样的猫,因为它非常厉害。
师:那你们猜猜这只厉害的猫咪会发出怎样的叫声?(孩子们发出低沉、粗厚的声音。)
师:刚才那只白色小猫的叫声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发出纤细、温柔的声音。)
师(小结):原来不同猫咪的叫声是各不相同的。各种各样的叫声可以表示不一样的心情,就像我们人说话一样。
二、发声练习
1.我要玩毛线球。
(1)师(出示毛线球):小猫咪很喜欢玩毛线球。你们想不想玩啊?试试看能不能用小猫咪叫声来表达你们的心情,看看我能不能听懂你们的意思。
(2)请个别幼儿示范,教师即兴解读幼儿模拟的,小猫叫声。[例如:(1)我明白了,你在说:“给我玩玩好吗?”真是一只温柔的小猫咪。(2)你在说:“快给我,快给我,不然我要生气了!”我听出来你是一只急性子的小猫咪。]
(3)全体幼儿尝试用各种叫声来表达想玩毛线球的情绪。
2.我会玩毛线球。
(1)师:小猫还会和毛线球玩游戏呢。看到毛线拉得长长的,小猫的叫声就长;看到毛线拉得短短的,小猫的叫声就短。(教师拉出不同长度的毛线,让幼儿尝试进行相应的长短音探索。)
(2)师:小猫还会根据毛线球位置的高低来叫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
(教师手拿毛线球在空中划出高低弧线,让幼儿尝试进行相应的高低音转化。)
三、学习歌曲
1.教师引出情境,完整范唱,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歌曲内容与旋律。
(1)师:(播放四张幻灯片)宠物店里有四只小猫咪,它们都想和我们做朋友。究竟选哪一只小猫做朋友呢?先听听它们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我们再做决定好吗?(教师连续范唱两遍,第一遍不加动作,第二遍加入小幅度提示性动作,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梳理不同猫咪的性格特征。
师:它们都是怎样的猫?
幼:我听到歌里唱到了可爱的猫。就是那只总是笑眯眯的猫。
师(小结):笑眯眯的是可爱猫,动个不停的是调皮猫,打着领结、看上去特别精神的是帅气猫,露着牙齿、很厉害的是威风猫。
2.教师戴上猫耳朵头饰,逐一佩戴爱心、网球、领结、皇冠等角色标识物,分别用不同的音色完整范唱歌曲,引导幼儿关注音色、旋律变化与猫咪性格特点的关系。
(1)教师跟随伴奏范唱可爱猫和威风猫的演唱风格(如用可爱猫的音色演唱时,原歌词变为“我是猫,可爱的猫;我是猫,可爱的猫;我是猫,可爱的猫;我是猫,可爱的猫;摇摇我的尾巴,喵、喵、喵,请你把我带回家”。依次类推),帮助幼儿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
师:你们决定把谁带回家?
师:这么多人选可爱猫,那好,就先带可爱猫吧。(教师用甜美纤细的嗓音演唱一遍。)
师:威风猫不乐意了!它说:“我会捉老鼠,更厉害呢。”(教师用粗厚的嗓音演唱一遍。)
(2)教师放慢速度清唱示范帅气猫、调皮猫的演唱风格(方法同上),引导幼儿辨别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
(3)引导幼儿清晰模唱,熟悉歌曲的旋律、节奏及音色。
3.幼儿完整学唱,尝试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猫咪。
(1)幼儿通过对比,分析角色特点。
师:为什么你们用可爱猫和威风猫的声音唱的时候那么不一样?
幼:我是故意用粗粗的声音来表现威风猫的,这样听起来厉害一点,就像大老虎的声音。
师:是呀,可爱猫的声音细细的,威风猫的声音粗粗的。我们通过声音的粗细可以把它们的特点表现出来。
幼:可爱猫唱歌时笑眯眯的。
师:是啊,除了声音,表情的配合也很重要。
师:调皮猫和帅气猫唱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幼:调皮猫的声音短短的、一跳一跳的,帅气猫的声音听上去很得意的。
师:你听出调皮猫是活泼好动的,帅气猫是充满自信的。
(2)幼儿按四种猫的特点逐一演唱整首歌曲(用变化后的歌词唱),教师用动作提示歌词顺序以及角色特点。
师:四只小猫都那么可爱,我们一起把它们唱到歌里去吧。请注意它们的顺序是可爱猫、调皮猫、帅气猫、威风猫。(教师在幻灯片上为四只小猫标上1-4的序号。)
(3)鼓励幼儿用变化音色的方法来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猫。
师:刚才我从你们的表情、动作里看到了不同的小猫。这回我要闭上眼睛,你们能不能让我从声音上听出四只猫咪是不一样的呢?挑战一下吧!
四、分角色轮流唱
1.用角色标示分组并确定角色。
(1)幼儿戴上猫耳朵头饰,教师将原来围成半圆形的小椅子的间距稍作调整分成四组,分别将爱心、网球、领结、皇冠角色标志物贴在每组的椅子靠背上。
(2)师:看懂这些标志了吗?可爱猫、调皮猫、帅气猫、威风猫的家都在哪里?现在老师要长长地叫一声“喵”,你们想当什么猫就赶紧坐到相应的位子上吧!“喵——”
2.教师指挥幼儿分角色按原歌词轮唱,重点用眼神和手势提前示意幼儿,以降低接唱难度。
3.幼儿交换座位,再次轮唱。
五、游戏:选猫咪
以选猫咪为情节引导幼儿按原歌词进行表演唱,要求幼儿用肢体动作、表情、音色来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猫咪。
师:真是一些会唱歌的猫咪啊。现在请猫咪一边唱一边来表演,我摸谁的脑袋,谁就跟我走,然后和我一起去选其他的猫咪,最后回家。
反思:
1. 多元体验——教材选择的初衷
这是一首带有蓝调爵士曲风的乐曲,旋律跨度较大,优雅、慵懒中带点俏皮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听觉感受,令人联想起百老汇著名的音乐剧《猫》。在反复倾听中,那些形态各异的猫咪形象渐渐在我头脑中清晰起来,于是产生了与幼儿分享这首乐曲的冲动。为了让幼儿更为形象地感知、体验这首乐曲的特点。我尝试将之填词改编成可供幼儿欣赏并演唱的歌曲,并通过四种形象鲜明的猫咪角色,为幼儿提供理解并深入演绎的支架。不同的音色便于幼儿辨识和表现可爱猫和威风猫的性格特点,旋律的跳跃与流畅可以对应地表现调皮猫和帅气猫的性格特点。四种角色的设置为后续的分角色接唱、表演唱等留下了空间。
2. 从容享受——教学设计的追求
为了让音乐学习更轻松一些,我将发声练习设计得引人入胜,把声音的长短、粗细、高低变化等一些即将在歌曲学习中运用的经验自然地与游戏情境融合在了一起。
为了让音乐感受更充分一些,我的范唱也非一成不变,而是采用了变换角色、加入伴奏、用动作暗示等多种方法。幼儿通过反复聆听、体验,累积着对音乐的感受,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跟唱的意愿。
为了让音乐表达更从容一些,我尽量给予幼儿更多的心理支持。比如,反复出现的简单易懂的角色标志性动作,接唱指挥中前置的目光提示等,都能化解幼儿的焦虑情绪,帮助幼儿在小步递进中享受自我挑战的乐趣。
为了让活动过程更流畅一些,我将规则提示巧妙地隐含在材料和组织方式中。比如,一个毛线球可以聚焦幼儿的目光,形象地提示发声要求;爱心、领结、皇冠等角色标识物可以使幼儿迅速实现角色转换:在“喵——”声中上位可以满足幼儿自主选择角色的需要,使之沉浸在游戏情境中。
3. 反复演绎——教学延伸的思考
幼儿需要充足的时间在反复的体验、感知中,在“操作”音乐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学习经验。因此,我认为不必强求在单位时间内让幼儿学会唱这首歌曲,而应留给幼儿消化理解的时间。在延伸活动中,我将进一步引导幼儿从音色、表情、动作、体态等多个角度探究各
种角色的性格特点,在富有情趣的游戏情境中将幼儿的表达、表现引向细致、准确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