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写端午节随笔 (一)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他在不同的地方名字也有变化,有的地方称为端阳节,有的称为龙舟节,还有的称为诗人节等。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节日的由来,就让我来跟大家说说吧。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在被赶出都城流放的情况下,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舍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汩罗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也有很多习俗哦,挂艾叶就是南方必不可少的习俗,古人用艾草代表招百福,认为它是一种可以治百病的草药,插在门上祛除各种毒害,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吃粽子,赛龙舟也是端午的重要习俗之一。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很多美食,比如粽子和五黄,粽子是家家户户都会包的,准备一张粽叶,先将粽叶卷一卷,成一个漏斗型,根据粽叶的大小往里面放入糯米,然后将粽叶翻过来压下去,两边收口,再剪去多余的粽叶,最后用粽绳绑好,美味的粽子就包好啦!而五黄呢,分别是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五黄可以更好地驱毒辟邪。
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你们知道了吗?
家乡写端午节随笔 (二)
小时候,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有特定的食物—棕儿,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棕儿吃起来吧!有种苦涩的味道。一般为了去掉此种苦味,饭桌上都会摆着白糖,这是最初的去苦涩的方法,后续,逐渐可以用肉、枣、红豆、来去除苦涩的味道,当时棕儿一般以黄色的六边形,亮相于餐桌上。如今不管是颜色,还是形状,都是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
为何只有端午棕儿,才会出现在餐桌之上。大们的回复是:“后人为纪念投身汨罗的屈原”。
屈原是谁呀!翻开历史的篇章,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湖北省宜昌市,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年少时,可谓意气风化,不单是高官,还深受楚当权者的信任,有能力也有平台,借改革达富国强兵之举。精忠报国之心,显露无疑。正当一切顺风顺水之时,张仪出现了,张仪运用捭阖纵横之术,深受楚当权者信任,慢慢的就和屈原疏远了。屈原逐渐从楚国的政权中心,流落外地。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可叹他,满腹经纶敌不过,丰功伟绩少人提。就在张仪的计划步步实施时,楚国也必将灭亡。楚国子弟多才俊,尸横遍野在郢城之后,无力回天,爱国情怀热血红,全赴汨罗江水中。
楚已是国破家亡,瞬间楚人轮为亡国之奴。如果当初当权者信屈原,不信张仪,或许又是另一翻景像。
屈原一跃,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古代智慧,我辈只能望洋兴叹了。为了能让屈原从形式当中吃到棕子,可谓是展万家之所长。
饭团和棕子原材料均为米,饭团没有任何包裹为鱼虾所食,棕儿多了棕叶的包裹最终为屈原所食,两者本为白米,多了棕叶之后,色泽上却能有着天差地别之感,饭团遇水立即分化,棕儿遇水,紧紧相依。刚出炉的棕儿,拔开瞬间,热气腾腾,咬一口还有种苦涩的味道在其中,饭团放久一点,就会变质,而棕儿放久一点,除味道有所差别,质却没有变。棕儿代表的人物——屈原,和月饼所代表的人物——嫦娥,已流传世界,不朽的中华民族。虽是云里雾里的典故,典故必会源源流长。
如今,端午已成法定节假日,棕儿已进千家万户,端午和中秋,逐渐变成团圆的象征。
棕儿味虽苦涩,我辈不能忘。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我辈绝不能忘,屈原精忠报国之心,我辈更不能忘。
家乡写端午节随笔 (三)
今天是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我可以吃到姥姥包的香甜的粽子。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姥姥家,刚一进门,就看见桌子上摆着一大盆粽子。我不由分说的拿起一个,就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是大枣馅的,甜滋滋的,又软又糯,真好吃!吃完后,我才发现粽子上有绑着白绳的、红绳的和绿绳的。我感到很奇怪,就不解的问姥姥:“为什么绳子有不同的颜色呢?这里究竟藏着什么玄机呢?”姥姥笑眯眯的说:“红的是大枣和花生,绿的是蜜枣和花生,白的是豆沙馅的。”姥姥的心真细呀!于是我又吃了一个豆沙馅的。
吃饭的时候姥姥又给我讲了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了许多爱国诗篇,提出了许多治理国家的好办法。但国君不听,还把他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后来国家灭亡了,他非常悲愤,就投江了。屈原投汨罗江后,人们为了不让鱼儿去伤害他,就包了许多粽子投入江中。现在每到端午节人们都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听了姥姥的一番话,我想起了屈原的一句名言: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要以屈原为榜样,在漫长的人生路上百折不挠、勇于探索。
家乡写端午节随笔 (四)
马上就要放端午节的三天假了,每个人都暗自叫好。我却坐在椅子上深深地担忧。有一次我们上口语课,外教问我们喜不喜欢端午节。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喜欢!”原因是作业会很多。有个同学还加了一句:作业多得像山一样。
还好,作业并不是非常多,我总算是松了一口气,阴天也变成了晴天。
回到家,妈妈正在包粽子。像以前我都是只吃不包。而妈妈今天却让我跟她一起包,由于心情好,我便爽快地答应了。
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小故事:楚国大臣屈原受小人诬陷跳江自杀,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去吃屈原的尸体,便用粽叶包着糯米煮熟之后投入江中。这也是粽子的由来。
我不会包粽子,包一个粽子就跟打仗似的。我拿起两片粽叶,叠在一起,再笨手笨脚的,包成一个类似圆锥的东西,用勺子将糯米、肉和一些食材都包在一起,成了一个近似圆锥体的东西。最关键的一步到了,用线将粽子扎起来。我看了一下自己花了几分钟包出来的粽子,真担心米会露出来。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这惨不忍睹的画面。我犹豫了一下,之后就将粽子牢牢抓紧,再用空出的一只手去扯线。这里绑一下,那里又捆一下,总算是绑结实了。还好米没有露出来,我还真有点佩服我自己了。我用剪刀将线剪断,然后打了一个结,这才算完事。我看了一下手中的杰作,也不知哪来的自豪感。
我正打算再包一个的时候,妈妈已经全部包完了。我将妈妈包的粽子和自己包的“丑八怪”放到高压锅里去煮,熟了之后再一起放入冰箱。绿色的粽子外表是绿色的粽叶,里面包着的是深黄色的糯米,再里面含着的是人们对屈原的敬佩和对他死的惋惜。
家乡写端午节随笔
家乡写端午节随笔 (五)
过端午节,一定少不了粽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粽子呢!你瞧。 做粽子一定要有准备的。原来,姐姐已准备好浸泡了3个小时的糯米,同时也买好了粽叶,这样准备就让我大吃一惊了。 我把米放在叶子里,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气极了。姐姐对我说:“你要把叶子做成一个三角形的样子,然后再把米放进去啊!” 于是,我按照姐姐说的步骤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
旁边那个盘子中间放的是什么?原来是肉馅哦!我在糯米中间挖了一个小洞洞,把肉馅弄成圆状,塞入糯米中,让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么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翘起来的一片叶子按下来,并用绳子用力的扎紧。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个。现在就要下锅了,先是把水烧开,然后把粽子放下去。 过了一会儿,粽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粽子。
我把绳子解开,正想把叶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烫着了。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来。我吹着吹着,把让热气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将叶子掀开,吃起了自己亲手做的香喷喷的粽子来——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间,包着一团鲜汁可口的肉馅,放入口中,不油不腻,又有嚼劲,感觉太好了! 端午节就这么过去了,嘴里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心里想着我国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这真是一个快乐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