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随笔吧节日随笔内容页

关于屈原端午节的随笔(精选5篇)

2023-06-22 08:15:02 节日随笔 访问手机版

关于屈原端午节的随笔 篇1

不觉又快要过端午节了,粽叶飘香,我似乎闻到了粽子的香味,味蕾蠕动,思维随动,不觉掀起了感情的波澜,我又想起了儿时过端午节,到坡地里去挖艾草、爬到门楼上放艾草、系着五彩绳跑到大街上蹦跳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字里行间飘荡着端午的粽子香。

那个年代的乡村,每逢过端午节的时候,仍一代代相传着古人的一种神秘说法,认为端午是“毒日”、“恶日”,会给世人带来某种灾祸,被越传越神,人们为了避邪,便有了过端午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过端午的时候正是夏季,容易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蛇蝎也易侵入,这个时期是最脆弱的时期。不管是什么原因,家家户户到了这个时候,都格外小心,想方设法避邪气、避蛇蝎。

儿时记得端午节这天,清晨起来就开始忙,各家各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无色的线拧成小绳,系到孩子们的手腕、脚腕上,大人们在为孩子们系“五彩绳“的时候,都叮嘱要闭住嘴,不说话,直到手上、脚上都系上了才能说话。手上系着的“五彩绳”叫“手锁”, 脚上系着的则叫“脚锁”, 因都是用五彩绳系的,所以统称为“五锁”。

系好了“五锁”,大人们就叮嘱说,戴上“五锁”能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五锁’都会离得远远的。还有,这“五锁”不能随便丢弃,如果第二天不想戴了,只能把它丢到河里,把这种瘟疫类的东西彻底冲走。儿时的我不管信不信,都会像鸡啄米似的点头称是,而且戴在手上、脚上还显得很漂亮,小伙伴们都是这样,还故意跑到大街上,逗趣似的伸伸手、伸伸脚,展示展示自己的“五锁”,歪歪头、低低头地看看别人的“五锁”, 比试着谁的更漂亮些。

有了这个避邪避蛇的“保护伞”,我和小伙伴们就嬉闹着跑到大约四五里外的山上、坡里采艾草,童稚的欢笑声在路上、坡里、山涧回荡,处处洋溢着青葱岁月里过端午的气息。左瞧瞧,右看看,等到每人采的艾草差不多够了,就一起兴高采烈地往家赶,身后留下一路欢乐一路歌。到家后每人急着搬出凳子,把艾草放到自己的门楼上,据说也是为了熏虫、避邪。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因我家街门外就是一片宽阔的场地,也是南北东西路的交界处,平时都是小伙伴们玩聚、嬉闹的天地,端午节这天就更不例外了,自然成了小伙伴们的乐园。小伙伴们把艾草放到了门楼上,就你招呼我、我招呼他地从家里赶过来了,大多时候都是围聚在我家的东墙跟下,叙说着过端午节的欢乐,做着各种有趣的游戏。女孩跳房、踢毽子、后折腰,男孩则打楗、打陀螺、摸瞎胡……过端午节的欢乐在这里飘荡。那时候,小伙伴们过端午节的兴致都很高,真是乐不思归,每次直到大人们喊着吃饭了,才不情愿地、恋恋不舍似的慢慢散去,过端午的信息也随风飘去。

过端午节还有吃粽子的风俗。那个年代,除了在集市上买的粽子,大都是用苇子叶包的,儿时的东河有一片苇子,既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又是吹苇叶哨的好材料,苇叶还可包粽子,过端午节的时候,跟人家打个招呼就行了,采摘既方便,又实惠,包的粽子可一饱全家人的口福。那时包粽子的米大多是用黍子碾成的大黄米,这在当时就属于最好的了。一走进家门,粽叶飘香,一揭开锅,香味扑鼻,看了就很想吃。吃着黄橙橙的大黄米粽子,心里那个香甜啊!

记得我家过端午节时,大多是祖母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时,我就想起了祖母包的粽子,粽叶飘香,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祖母心灵手巧,包的是一个个大三角粽子,层层剥开粽叶,里面是湿润饱满、略显微黄的大黄米,迅即散发出米的香气,美美的吃上一口,唇齿间留有余香,味道好极了。吃完了粽子,跑出家门,问一下邻居伙伴们,大多没吃粽子,有的是家里大人嫌麻烦,不愿包粽子,有的家人就不会包粽子,便把粽叶和大黄米或小黄米一起蒸,吃的虽有粽子味,但却吃的不是真正的粽子,感觉大不同。所以,每每想起这些,我就更加感激心灵手巧的祖母,是她让我美美地吃上了真正的粽子,在我获得优越感的同时,也让小伙伴们分享,有时把他们叫到我家里,把大大的粽子分给他们吃,也等于吃上了端午节的粽子,分享了端午节的欢乐。那个年代,能吃上这样的粽子也是一顿美餐。

粽叶、苇叶一样飘香,飘出来的“端午”不一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从过端午的欢乐到粽叶飘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和现在过端午节的不一样。过去的端午节传统色彩浓郁,节日氛围浓浓;现在的端午节文明了、时尚了,而节日气氛淡化了。过去过端午节,都在好好地打算着,精心地准备着包好粽子,过好端午节,忙碌中充盈着快乐;现在的平日里都经常买粽子吃,过端午节也不用忙活了,清闲了,却缺少忙碌着过端午节的热闹氛围。过去过端午节,祖母包的粽子香味特别浓,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现在包的粽子质量好多了,不断花样翻新,也小巧玲珑,好看多了,但我总感到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了点什么呢?

近年来,国家更重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了,蕴含着传统节日复苏的气息,这可谓一件大好事。尊重

传统、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把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明接轨,与精神生活联姻,演绎到社会活动中,延伸到家人团聚的餐桌上,过着传统节日,享受天伦之乐,品尝陈年佳酿,忆屈原,说秋瑾,话端午,是多么充盈和浪漫的节日啊!愿这朵传统的奇葩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美丽!

关于屈原端午节的随笔 篇2

“喂,宝贝起床了!”随着爸爸的呼喊我下了楼。下来一看,餐桌上有两个粽子。记得小时候妈妈告诉我,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屈原投江身亡,当时人们非常伤心,所以把粽子扔下江去,以免鱼虾伤害了屈原的尸体。想到这里,我感到有点儿惊讶,原来粽子还有这样重大的意义呢!人们是怎样包粽子的呢?我打开了电脑,上网搜集了资料。人们是把竹叶切成两半,把糯米、红枣或豆沙包在竹叶里,然后用彩带缠上,放入锅里蒸。一个个粽子就是这样诞生的。

我想做一个实验,于是拿来了糯米、红枣、竹叶、五彩线,按照网上的要求把所有的材料准备齐全。我把竹叶围成了圆锥的形状,把粽子馅儿填到了里面,然后折叠竹叶,真的包成了三角形的粽子,我拿五彩线把粽子捆结实。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个又一个,包完后,我把粽子拿到锅上蒸了20分钟。打开锅一看,粽子懒洋洋的躺在锅中呢!我把竹叶剥开黄灿灿的糯米闪闪发光哩!一个大红枣在中央微笑,如同一个可爱的姑娘似的。我用舌头舔了舔,甜中带着香味,真让我垂涎三次啊!一口咬下去,软软的、润润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回味无穷啊!刚才只顾着包粽子了,把餐桌上的两个粽子忘记了,瞧!它们还等着我品尝呢!我张大口,塞进了嘴里,香甜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里荡漾。

今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的粽子,还因为我学会了包粽子,我盼望着下一个端午节的到来!

农历五月初五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期盼以久的端午节向我走来。端午节这天我们不仅能吃到各种美味的粽子,还能闻到棕叶飘散的股股淡淡的清香,让人心情无比舒畅。

现在,家家户户都准备好粽叶和糯米,为端午节提前准备好粽子。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奶奶一大早就出门买来一大把粽叶,去包美味的粽子。我手也痒痒的,也想学学包粽子。奶奶说:“好呀,你先看我怎么包的。”奶奶先把粽叶放在水里泡泡,然后放进锅里稍煮一下,说:“这样棕叶就软下来了,最后把它们浸在冷水里就可以包粽子了。”我认真地看着。

奶奶选了几片整齐的粽叶,把一片片叶子依次排放在手上,卷成漏斗状,用勺子轻轻地将米滔进去,不一会儿,一个美丽的粽子就从奶奶手中诞生了。那个动作是多么地娴熟。

奶奶拿来一片粽叶,叫我也来试一试,我可兴奋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学包粽子呀!我下决心一定要包好。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做,可我要包粽叶时,粽叶却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里面的米全露了出来,我着急了。

奶奶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呀。”听了奶奶的话,我认真地把粽叶拿起来,记住每个要点,专心致志地包着,奶奶也拿来粽叶,边做示范,边教我包,终于,我的第一个粽子包好了,我欢呼起来,奶奶也在旁边为我感到高兴。

美味可口的粽子出锅了,一股股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蜜枣粽子吃了起来。“啊!好甜呀!”一种甜甜的味道流在心田,让我记住了这个十分有意义的端午节。

关于屈原端午节的随笔 篇3

一天,妈妈下班回来,我问她:“妈妈,你手里拎的是什么东西啊?”妈妈说:“今天是端午节,我买了一些粽子。”我听了想: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

妈妈买来了各种各样的粽子,有豆沙粽、板栗粽、肉粽和蛋黄粽等等。晚上我吃了好几个粽子,吃完饭,我和爸爸一起打开电脑,到网上查一查,了解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原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诗人节和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同小异的。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最著名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军攻破,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哦!原来粽子有这么一个传说。粽子真好吃,每当吃粽子时,我就会想起爱国诗人屈原。

关于屈原端午节的随笔

关于屈原端午节的随笔 篇4

端午是一条河流,源头是汩罗江,从屈原投江的那一刻起,已汩汩流淌了二千多年。

喜欢端午,只是缘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除了春节,就是端午,父母要为孩子每人张罗一套衣裳,还会有一个小小的香囊,那是母亲在深夜借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钱勾出来的。端午的清晨,换上新衣,佩在衣襟的香囊缓缓地释放着酽酽的香味,氤氲着儿时的整个端午。

家乡的端午是要吃粽子的,串串粽子就悬挂在厅屋廊间。有一年,吃多了,加上糯米不易消化,结果反了胃,腹积难消,痛了整整一宿。之后,对粽子我便敬而远之,数年不闻粽叶香了。在外读书那年,母亲托人捎了几串粽子,便随意扔在寝室的桌上。上课时,杨梅的吆喝声远远传来,闪念之间,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端午,就特想吃粽子。下课后,直奔宿舍,几串粽子却不翼而飞。转身,室友们却一脸灿烂:“你家乡的粽子真是好吃呀!”我又一次与粽子失之交臂,而节日的盛宴也就继续着空白。

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此时,女儿的端午也就是一套春夏换季的新衣,和一串街头买来的粽子。以为端午就这样渐行渐远。母亲却执拗地打来电话,要我别忘了端午的祭祀,要在门楣和中庭各钉一幅菖蒲。我闻过隔年的菖蒲,也曾在屈原《离骚》的众多香草中找寻过菖蒲的原形。“清明插柳,端午悬艾”,菖蒲成了端午一道隆重的仪式。在母亲的殷殷叮咛中,才发觉端午从来未曾离我远去。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成功,就象一场交通事故,让步履匆匆的我突然停了下来。在端午的若有若无之间,重新勾起些许往事。小时读过《白蛇传》,以为白蛇在端午的现形只是个传说,后来才明白选择雄黄酒作为道具自有凭据。端午已近夏至,阳气炽盛,记得母亲在庭院的角落除洒雄黄,正是为了避虫避蛇。端午的雄黄酒让白蛇不胜酒力,也自在情理之中啊!

端午也在人们的怀念之中,明晰起来。接着就有了传统节日的休假,我不再有工作的忙碌,可以偷闲回一趟老家了。可以重温心中那份母亲对节日祭祀的庄严与凝重。女儿可以吃上母亲包裹的豆粽,一觉醒来,可以穿上母亲早早折叠好,放在床头的新衣了。午饭后,可以去看那场龙舟竞渡,将端午划向我的记忆深处……

走在端午的路上,以为端午的源头就是屈原了。待读到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才知道端午的仪式出百里而不同,纪念的对象也各异。就象滚滚长江,一路奔流,支流越来越多,到了入海口,已是一片宽阔的水域了。可是假若溯江而上,到了青藏高原,那千年不化的冰川,何处才是源头呢?屈原之前,南方的吴越民族早就在端午的节日里祭祀祖先的图腾了,这应该才是端午真正的起源吧!可是这都已不重要了,让我牵挂的,是端午还会向何处流淌,何时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入海口!

关于屈原端午节的随笔 篇5

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端午节。我期盼已久的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终于来到了。

今天我来到作文学校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包粽子。”全班欢呼起来!

老师拿来了材料,我们所有人洗完手围在了一起,老师先做了个示范,“首先我们拿一片箬叶圈成一个三角形底下一定要弄紧,然后用勺子舀一勺糯米放在圈好的箬叶里,弄实,不要有空隙,接下来把表面压平,用露出来的箬叶封好,最后用粽绳把粽子捆紧。”大功告成,一个完美的粽子包好了,老师举起来让大家看清楚,所有人都迫不及待了,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老师仿佛看懂了我们的心思,微笑着说道:“开始吧,都试一试吧!”

大家像支离弦的箭,飞一般地冲了过去,我蹦蹦跳跳地跑了过去心想:“看老师包粽子好像很简单,我一定也可以。”过了一会儿,我的粽子只差最后一步了!我用劲压下去,老师也来帮我,我眼里充满了开心,以为我的第一个粽子就要完成了!结果我反反复复地压它,把箬叶弄破了。第一次尝试就这样失败了,我眼里的开心走了,只剩下了失望!

于是我又重新拿材料包了一次,前面的步骤我不一会儿就弄好了,到了最后一步了,这次我眼里快喷出火来了,死死的盯着粽子,我压呀压,啊,又破了!又要重新包了,我已经没有信心了,垂头丧气的,任小雪这时看见了过来帮我。不一会儿任小雪居然帮我包好了,我又惊讶又开心,我的第一个粽子包好了。

虽然这次包粽子很不顺心,但是我依然很喜欢包粽子,很喜欢端午节,我相信我下次一定会包的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