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随笔吧教学随笔内容页

五年级下册教学随笔(精选4篇)

2023-10-10 19:22:01 教学随笔 访问手机版

篇一:五年级下册教学随笔

《打麦号子》全曲共有24小节,前8小节没有旋律,都是按均衡的八分节奏进行的劳动呐喊。后16小节有了旋律,旋律比较平稳、简单。学生初听歌曲,会有几个方面的障碍:1、不接受演唱者的声音(民歌的演唱方式),2、歌曲结构复杂,有念白有歌唱,歌唱部分旋律多,3、速度偏快 。我通过深入解读教材、分析歌曲的特点,抓住了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1、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和是号子最常用的演唱形式。“号子”产生于体力劳动中,原先为了让大家在同一时刻协同用力而自然产生的呐喊,当这种呐喊声具有节奏性、旋律性时,便形成了号子。采用一领(新授时教师领)众和的形式,首先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感受劳动的气氛,体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次能降低完整学唱的难度,第三还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积极参加领唱。通过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号子”这一歌曲体裁,并且积极投入到表演中。

2、找到歌谱中的相同部分。带领学生分析歌谱,找出相同的部分,降低识谱难度。学生通过分析发现,齐唱部分的4句①和③完全相同,②和④完全相同,而领唱部分也是2个相似乐句,不同的只是乐句的第一拍,2.2 22和2 22 22,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因为歌词,第一句是“唱得干劲”,第二句是“我把格号子”,歌词多了一个字,所以歌谱中的音符就多了一个相同的音。理解了歌谱的规律及变化,学唱就容易了。

3、民歌演唱特点的处理。《打麦号子》是一首江苏民歌,歌词中带有方言“哼哪哼哪” 、“喂喂”、“嗬嗬嘿”,有带有口语感觉的“我把个号子交与你呀”等,带领学生体会这些方言的味道,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民歌的地方特色。同时,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唱出节奏感、力度感和领和的呼应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表现劳动号子的特点,表现劳动的火热场面。

通过抓住以上三个音乐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分析《打麦号子》的节奏、旋律特点,感受节拍、速度、力度的变化,学生理解了音乐的表现要素,感知了音乐主题,理解了音乐形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二:五年级下册教学随笔

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更重要的应是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的信息的重组者。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个人感觉,音乐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等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注重自我的教学技能,在确保自己丰富的音乐知识与素养下, 才能更好地解读音乐内容,把的呈现给学生。同时要正确的分析学情,把握学情,牢牢的抓住学生课堂的心,确保音乐课堂上对培养音乐兴趣的有效性。教师对于学生因思维活跃而迸发出的想法与表现的敏感性,对教学时机的捕捉与把握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重组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及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与突破的意识与能力等。这些都是教师自我技能的提高。

其次,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可以很有效的使整堂课丰富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坏境下,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呢?比如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大情景,情境教育特别容易让学生接受。又或者可以加入一些分组合作的讨论组,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

再者,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同样重要。很多时候,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总是急于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授给学生,而没有真正意义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课堂交流不仅仅包括师生之间的正面交流,互相提问,也包括了与学生小组讨论组之间的交流等。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中因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而迸发出的火花有敏锐的感知力,并能灵活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组。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养成对日常教学工作保持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使感性认识不断上升为理性认识。

篇三:五年级下册教学随笔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的明显的时间脉络,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细读课文部分,我在试教的时候,由于提问比较含糊,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不理解,变成自己讲得太多,太细,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指导思想相违背。

在这次教学中,我注意改进了这个方面,提问明确,故此,学生在这次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作为独立阅读课文,我还是讲得比较多,如果能再放手一些,全部让学生讲,那这节课会更加好。

通过教材培训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目前教学的压力。以前,只管自己在讲台上讲——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管学生的感受,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不理想,或者进步不大。而且,厌学的学生不在少数。是因为孩子的愚钝吗?显然不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因为我们教师的观念落后——用文本教教材而不是用文本教语文,还因为教法陈旧——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顾自己讲自己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遵循郭思乐教授主张的生本教育的教学流程 “个体学—小组议—集体研”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看海》一课时,我尝试了一下,感触颇丰。

1、教学方法要灵活,随机识字学词好。

在启发谈话处,我让学生观看海潮的录像资料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时,有的同学说到了“波涛汹涌”与“波浪滔天”,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比较了“涛”与“滔”的异同;有的谈到了“奔腾澎湃”,于是就让学生学习生字,理解词语。而且,还追问了一句:看到如此惊心动魄的场景我们仿佛置身于大海边,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身临其境)

虽然,以上出现的四个词语中有三个词都不是本节课要求掌握的,但却是因触景生情而学到的应该是记得牢的。同时也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了基调:作者欣赏了如此美景,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这样就显得自然而不呆板,而且具有启发性,有很好的承接效果。

2、课前准备要充分,不能临时抱佛脚

“个体学”这个环节可以分为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在课堂外自己学习,一是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解剖文本,并写上批注(字词句的理解等);二是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关于文本内容的思考及其他)。而有部分学生上课时文本还是干干净净的,就等到上课时匆匆忙忙来记录——这说明前置性作业要求不明确,需要指导完成。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或者问得很离谱,也需要做耐心地指导才行。第二个时段是在课堂上课时完成——根据老师的要求,对文本进行再读,再悟,再批注。显然,第一个时段的个体学习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上课的效果及质量。

3、小组议论要巡视,明确目标不跑调

在个体充分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小组交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锻炼的机会,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享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但是,当老师分小组学习的时候,难免有的同学自觉性不强而分心谈论其他事情,这时候需要老师的巡视及时提醒与帮助,不能听之任之。当然,更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诸如组内成员分工要明确,还要拟定相关的小组合作学习公约,让大家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4、集体交流巧指点,学会追问是妙招

在了解了作者分别从“山上”、“沙滩上”与“石块间”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之后,我让孩子们思考:你喜欢哪一部分的景象,并说说理由。在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其中,有个男生答道:我喜欢在沙滩上看到的退潮时的景象。因为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句“远望海水冲击岛边,像是升起一阵阵的白眼。在强烈的阳光下,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写出了海水的美。按理说,该生回答得不错,可以就此罢休了。可是,如果教师再追问一句:谁来说说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做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对学生进行了写作的指导。如果在美美地读一读这三个比喻句,那更是锦上添花了。遗憾的是,我没有做到这一点。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海需要多加锤炼。

5、识字写字不放松,放手自学兴趣高

在教学中,我把生字教学安排在最后。在教学时,我什么也没有讲解,只是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通过自学,你认为哪些字容易出错,该怎么办?于是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感受着同学们的热情,就请了几位上台来讲解,台上的说得有条有理,台下的听得有滋有味——这难道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吗?然后安排学生写字,摘抄好词佳句——真正坚守了“写字时间要保证”的信条。 是的,学然后知不足;同样,做然后知不足。看到别的思想别人的做法的确很有新意,总想去试一试,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哪知道亲自去实践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笨手笨脚,别人轻而易举能做到的自己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觉得有缺憾。这说明,学以致用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不能忽视。但是,如果光学不用于实践,那个距离一定会越来越大。

篇四:五年级下册教学随笔

在《小数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学习情境。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计算、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让学生结合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将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除法意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我始终注意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