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随笔吧教学随笔内容页

一年级自然常识教学随笔(通用5篇)

2023-09-30 06:38:01 教学随笔 访问手机版

一年级自然常识教学随笔 (一)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特殊到一般,逐步上升的,与此同时,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因此,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识理论中都强调:“概念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表现为一次只关注一个特点或一个变量的特征,本套《自然常识》教材按照单元结构编写,注重使基本概念分年级逐步深化,分步完成。例如,就“空气”这一概念,一年级“看不见的空气”,使学生形成“空气存在我们周围,空气看不见、不易觉察,但是可以借助一些器具间接地认识它”这样的概念;二年级“风”,讲冷热空气会流动,空气的流动形成风,人们可以利用风力做工;三年级“空气的压力”“压缩空气”等课,讲空气的基本性质,包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具有压缩性和弹性,空气热胀冷缩等;四年级“燃烧需要空气吗”“氧气”“二氧化碳”等课,讲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性质,“水和空气是怎样传热的”使学生建立起“空气也能传递热量”的概念。由空气的存在讲到变化,由变化讲到性质,由性质讲到成分,至此,在学生的头脑中比较完整地建立起“空气”这一物质的概念。就这样,让学生先从认识具体事物开始,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从而形成一般概念。这种概念最初是不精确的、初步的,以后得到扩大和加深,逐步趋向完善,这也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过程。

在能力培养上,本套教材也注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例如观察能力,第一册从“有趣的自然课”开始,引导初入学的儿童首先学习观察周围的事物,但并不提出具体要求,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自然课的兴趣;第二课“怎样认识它”,开始培养学生通过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接着,顺次安排“各种各样的叶”“美丽的花”“水果”等课。叶的结构简单,颜色多为绿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是平面的;花的结构比叶复杂,是立体的,有各种颜色和气味;对于水果,不仅要看外表,还要深入内部找出果实的共同特征。可以看出,后面几课是对前面两课的具体应用,从中提升着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的自然课属于科学的启蒙教育,开好这个启蒙教育的“头”,关键是要使儿童学得生动活性,乐于学习自然课,不至于把学习自然课当成苦差事,进而乐于探索大自然,乐于学习科学技术。为了开好这个“头”,本套《自然常识》教材在写法上做出了积极改变。即注重借助大量的观察、实验、制作、栽植、饲养等活动,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蕴藏在里面,通过领着儿童“动手”做,逐步把他们对自然界本能的“探究反射”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来。

一年级自然常识教学随笔

一年级自然常识教学随笔 (二)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表现为一次只关注一个特点或一个变量的特征,本套《自然常识》教材按照单元结构编写,注重使基本概念分年级逐步深化,分步完成。例如,就“空气”这一概念,一年级“看不见的空气”,使学生形成“空气存在我们周围,空气看不见、不易觉察,但是可以借助一些器具间接地认识它”这样的概念;二年级“风”,讲冷热空气会流动,空气的流动形成风,人们可以利用风力做工;三年级“空气的压力”“压缩空气”等课,讲空气的基本性质,包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具有压缩性和弹性,空气热胀冷缩等;四年级“燃烧需要空气吗”“氧气”“二氧化碳”等课,讲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性质,“水和空气是怎样传热的”使学生建立起“空气也能传递热量”的概念。由空气的存在讲到变化,由变化讲到性质,由性质讲到成分,至此,在学生的头脑中比较完整地建立起“空气”这一物质的概念。就这样,让学生先从认识具体事物开始,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从而形成一般概念。这种概念最初是不精确的、初步的,以后得到扩大和加深,逐步趋向完善,这也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过程。

在能力培养上,本套教材也注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例如观察能力,第一册从“有趣的自然课”开始,引导初入学的儿童首先学习观察周围的事物,但并不提出具体要求,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自然课的兴趣;第二课“怎样认识它”,开始培养学生通过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接着,顺次安排“各种各样的叶”“美丽的花”“水果”等课。叶的结构简单,颜色多为绿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是平面的;花的结构比叶复杂,是立体的,有各种颜色和气味;对于水果,不仅要看外表,还要深入内部找出果实的共同特征。可以看出,后面几课是对前面两课的具体应用,从中提升着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自然常识教学随笔 (三)

低年级儿童的识字量有限,用有限的字难以表达自然常识的丰富内容,这也是低年级一直未能普遍开设自然常识学科的困扰所在。本套《自然常识》教材中,低年级的课文呈现以图为主,注重用图画表示事物。教学时重在引导儿童看图、读图,直接面对所要认识的“物”,进行思考,而把绝大多数内容和方法等写在教师用书里,通过教师去实施。这样,教学也就不存在难教的局面了。

例如,第一册“冬天到了”一课,目的使学生认识冬天景象的显著特征。“冬天”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怎样使初入学的小学生理解它的真正内涵呢?教材里只有两页,用图画显示出冬天的显著特征,如积雪、结冰、落叶树、松柏、梅花、水仙花、小鸟,以及孩子们在长跑、滑雪和堆雪人的场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冬天的气温、动物、植物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概括出冬天的特征,具体掌握“冬天”这个概念。整体来看,第一册教材的1~8课课文全部用图表现,没有一个文字;从第9课开始配有文字,但大多数课文也只有10个字左右,而且都标注了汉语拼音。

总体上,低年级教材课文呈现以图为主,配有少量的文字。中高年级的教材注重图文并茂,能用图画表示的事物也多用图画表示,特别是某些事物的内部情况,如人体的内部器官、地球的内部构造、天体的系统组成等,便于直观地认识它们,而用图画表示实验装置和步骤,更是简单明确。这样编写的教材,有利于缩小学生与被认识对象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一年级自然常识教学随笔 (四)

即使在低年级,也是注重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引导儿童通过驾驭身边事物的探索、创造,形成科学的认知。例如,第一册“看不见的空气”一课。“空气”是一种物质,但是它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平时听到过“空气”这个词,但是对于空气究竟什么样并没有感性认识。为了给学生建立“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教材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通过八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充分运用眼、耳、手等感觉器官认识空气的存在。如通过“摸”,把空气装在塑料袋里让学生摸,再将空气轻轻放出来,吹在学生脸上,通过皮肤的感觉感受空气的存在;通过“听”,把塑料袋装满空气后,用力拍打塑料袋,发出响声;通过“看”,用杯子倒过来放入水槽里,杯子倾斜,让杯子里的空气慢慢形成气泡跑出来,让学生亲眼看到。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儿童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空气确实是存在周围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从而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据统计,在本套《自然常识》教材中,实验课153课,观察课78课,游戏课和技能训练课各7课,合计比率占全部课程的80%以上,可见内容之多、比例之大。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特殊到一般,逐步上升的,与此同时,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因此,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识理论中都强调:“概念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一年级自然常识教学随笔 (五)

总体上,低年级教材课文呈现以图为主,配有少量的文字。中高年级的教材注重图文并茂,能用图画表示的事物也多用图画表示,特别是某些事物的内部情况,如人体的内部器官、地球的内部构造、天体的系统组成等,便于直观地认识它们,而用图画表示实验装置和步骤,更是简单明确。这样编写的教材,有利于缩小学生与被认识对象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小学的自然课属于科学的启蒙教育,开好这个启蒙教育的“头”,关键是要使儿童学得生动活性,乐于学习自然课,不至于把学习自然课当成苦差事,进而乐于探索大自然,乐于学习科学技术。为了开好这个“头”,本套《自然常识》教材在写法上做出了积极改变。即注重借助大量的观察、实验、制作、栽植、饲养等活动,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蕴藏在里面,通过领着儿童“动手”做,逐步把他们对自然界本能的“探究反射”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