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随笔吧高中随笔内容页

高中教育教学心得随笔(分享6篇)

2023-06-24 15:33:01 高中随笔 访问手机版

高中教育教学心得随笔 (一)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在教材设置上,系统性较强,教材的篇目名家作品较多;重视学生阅读技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等;在表达交流方面有梯度,过程清晰,针对性强,材料比较具体、形象,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坚持不断地进行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彻底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健康成长和教学成果的提高。

高中教育教学心得随笔 (二)

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教法是先导,学法是中心。有的教师只是仅仅关心学生是否“学会”知识,而对学生是否“会学”缺乏思考。叶圣陶先生早有“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论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也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研究教材,研究大纲,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研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想学、会学、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让学生对掌握的物理知识既扎实又灵活。鉴于学习方法对学物理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几点学习物理的方法指导:

一、重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存在不可代替的作用。”可见,重视物理实验,掌握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是实验教学成功所在。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在教学中应把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合理的科学改进创新,可以使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态度、思维和方法等获得较大提高,这不仅是通过实验掌握物理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学生学好物理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1、改进实验,加强教学的探索性

在实验教学中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把习题中的叙述实验改为操作实验,以及实验装置、器材的改进等,挖掘科学内容的学术性,尝试实验设计、操作,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创新功能。挖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讲授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特点的时候,我试着把石蜡的熔化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发现学生的参与性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并且能根据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和图象清晰的描述固体熔化的过程及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动机的激发。为演示过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况,有意识的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求解的愿望和热情,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把学生知与不知,深知与浅知之间的问题带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参与思考,努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在讲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时,先用条形磁铁的N极对准小磁针的S极,然后又用条形磁铁的N极对准小磁针的N极。这个实验同学们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一旦他们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的现象时,发现条形磁铁先是吸引小磁针后又推开小磁针,于是引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推斥?两个问题情境,学生们为弄清原因,积极思考期待得到科学的答案,如此一来,不仅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发学习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3、加强课外小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

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经验之谈:“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它激发了智力开发的真谛——人类智慧来源于勤动脑勤动手“。

课外实验活动的教学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尤其在设计和准备实验中那种极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及操作过程,在其它途径中无法体会到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他们自觉应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在引言中“装满了水的玻璃杯还能放回形针吗?”这个实验作为课外小实验,比在课堂上做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更多的学生带着自己的很多疑问第一次参与到了物理中来,从而使学生知道我们的物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参与,在参与中解决。知道实验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做,还可以在家里做。不仅老师可以做,我们自己也能做。

二、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科技联系非常密切的一门学科。要想学好物理,必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以做好演示实验为前提,增强实验的趣味性,为学生做好实验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比如说在做“水果电池”的实验中,不仅让学生观察电压表的指针是否偏转,还要让学生观察朝哪边偏转,想想说明了什么?更换不同的水果和连接的导体,看现象是否发生改变,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就不可能只看,他们要动脑筋,想为什么?

此外还注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及大自然中的物理现象并与课本知识联系。物理是离不开生活的,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例如:学习大气压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茶壶盖上都有一个小眼,这个小眼起什么作用?再如学习压强、摩擦后,可以有意识地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用针在缝被子时,为什么手上套上顶针箍,并把针在头皮上摩擦,这目的又是什么?使学生养成爱观察、勤思考的习惯。从而能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学生刚接触到物理时就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按照教材特点,首先要阅读课前问号和课题,了解问题的提出的背景或原因,弄清问题解决的方向;其次阅读小标题、插图和正文,读小标题可以知晓知识重点,插图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补足有些学生孤陋寡闻的现象。

教材中的插图很多,且具有形象生动,直观性强,图文并茂,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对插图理解,知道插图表示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问题,表示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培养学生看插图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蒸发现象中有一幅坎儿井的插图,我就问学生,你知道坎儿井的作用吗?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与它是类似的呢?

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正文,首先要让学生抓住中心。认真分析每一个定义和规律的内容、物理意义,明确公式和定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要使学生掌握这一定律,需要学生认真做好实验想象推理到位,同时让学生知道物体在什么时候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什么情况下又保持静止状态。这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一切物体,适用条件又是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从而真正理解掌握这一定律。

四、指导学生解题的正确方法并要求学生规范解题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复习、巩固、应用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解题的正确方法。如我在指导学生解答说理题时,要求学生按三步进行:讲道理、摆事实、得结论。如踢足球时脚感到有点疼,这是为什么?

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讲道理),脚对球施加力的同时球对脚也施加了力(摆事实),所以脚感到有点疼(得结论)。通过训练,学生就能掌握这一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电学题目中看懂电路图是最基础的,可学生往往由于电路中接入电流表、电压表而看不懂电路,当然问题也就无法解决。根据电流表内阻很小,电压表内阻很大。

我就指导学生把电流表看成是闭合开关或一段导线,把电压表看成断开的开关,这使电路大为简化,看出一个电路的主干。同时解物理题时要求学生要规范、全面,符合要求。如:

①画光路图时光线一定有传播方向并画实线,法线、虚像用虚线。

②问答题叙述要清楚,不能答非所问,词不达意。

③计算题要写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公式,代入数据,最后结果一定要有单位。

我认为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教师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上新课时,要把知识要点和概念讲清楚。

2、在讲解例题时注意解题的方法和书写格式,更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审题。

3、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不能马虎,通过归类讲解、认真分析、规范训练、严格要求。

总之,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这两年的课题研究,我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学好物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我们物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去实践,从而能真正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对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高中教育教学心得随笔 (三)

有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由此说来,我已不知自己有多不堪入目了。当了十多年的老师,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磨的差不多了,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朋友都说,当了几年老师,你的牢骚是越来越多了,我不禁想,其实不管当初是为何选择这个职业,既然已走到这一步,何不走得更好一点,更远一点,更踏实一点呢?虽如此想,但一看到各种厚厚的教育理论专著,还是颇有些发怵,不敢相信自己能啃下来。

这种希望有所改变又畏难的矛盾困扰了我许久,这个暑假参加了这个网络培训的学习才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我很喜欢这种学习的方式,自由灵活,无须像以往的学习要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也通过网络拓宽了交流的领域和范围,不仅可以和外校,还可以与其他省市的同行、专家们探讨疑难。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既有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又有名师、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尤其是其中还插入了思考题,在学习时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听课,而不是像往常一样,光知道叫好,却不知道好在哪里。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一是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二是作为一个经验不怎么丰富的教师,我在别人的体会里也汲取了进步的营养。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蒋老师对课件教学方面很有研究,洋流分布教学是自然地理教学当中的难点之一。课程标准,它是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就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过,在这部分教学当中,学生学习过程呢认为比较困难。难在什么地方呢?因为难在洋流分布太难记。洋流分布太难记,什么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只在学生过程中,只求知其然,而不求知其所以然。

特别是,不注意与气压、风压的这种空间关系。不注意与海陆分布之间的空间联系。所以,最后导致死记硬背。在本节课的教学的过程中,蒋老师并没有利用归纳式的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洋流分布规律的教学。主要是考虑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基础。

另外,单纯从洋流分布图来看,就是从洋流分布的知识来看的话,洋流图对于我们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复杂的。高一学生很难通过图来归纳出洋流分布的规律。另外,从学生的基础来看,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地理空间概念相对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要求,确实非常困难。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利用的是成因,首先是成因。就是讲的大气运动,并没有过多强调什么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只是讲到风的影响到气压在风带的分布,然后到洋流分布的模式,最后到世界洋流分布这样一个演绎式的教学过程。就引导学生理解洋流分布的规律。不过在地方,没有讲洋流成因的知识。实际上只是提到风是推动洋流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可以了。主要是为了通过气压在风带分布图来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有这实实在在的课例,对教材的的处理不停留在理论的讲述上。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的对教材进行评论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无法从专业的角度对新教材做出有深度的评价;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

通过这一次的学习,我对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对新的教法也有了新的体会,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的处理有一种效法的冲动,在新的学期我一定会对我原来的教学方法做相应的改进,也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教育教学心得随笔 (四)

自我任教以来仅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我送出了四届毕业班,走过的路上洒满了我的汗水、艰辛,经历了我奉献于教育的步伐。现笔者小结一下这八年来的心得体会。

(一)沟通感情,勉励关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使之发挥积极主动性,需走进他们的内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我鼓励他们发奋图强,力争三年后跨入自己理想的大学。高三补习班的学生,有的丧失了自信心,深感前途迷茫,有的则破罐破摔。通过我不断接触和仔细观察,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给予他们指导,力所能及地打动他们学习的欲望。“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学科、对老师的好恶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渐渐地,很多学生开始喜欢我授课,无数次的心灵交流,使我们的情谊日渐深厚。

(二)因材施教,务实“双基”

从第一次的测试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很不扎实,需加强“双基”训练。同学们浏览新教材后,也感到他们即将面临一个新的“学习高源”。

备课中,我参考教参及一些“双基”教辅材料,结合所教学生实际,采用一些独特的做法。

1、变考前集中复习为课上天天复习

高中英语知识总量较之初中英语成倍增加,课时却相对较紧。我所教的学生中,中差生居多。如把复习集中在期中或期末考前进行,势必挤占平时教学课时,影响课文的透彻讲解。因此,我对教材中的每一个重要语言点都尽可能做到:以新带旧,深入浅出。课堂习题浓缩精选,先放低要求,待务实巩固后,再循序渐进,逐步拔高。这样就变课前集中复习为课上天天复习。

2、强化词汇、句型、语篇教学

在词汇教学方面,坚持分单元集中讲授,适度扩展,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构词规律。在课文教学方面,强调句型和语篇的有机联系,要求学生以句子为单位,有选择地背一些重要句型,这样既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又可达到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效果。上阅读理解课时,经常围绕中心大意,常用句型和篇章结构等几个重要环节展开。精读、泛读相结合,对不同的阅读课文采用点拨、启发、提问、讲解、展开和深绎等教法。

3、上语法分析课时,我从不抠语法,而是把重点放在英语词汇的习惯用法、短语固定搭配、惯用句型和中英文表达方式的差异上,让学生充分掌握借助语法,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本领。

上书面表达课时,着重讲明常见体裁的写作要求和技巧。要求学生注意格式、词语的固定搭配、人称、数、时态及英语习惯用法,学会用适当的句型和学过的基本词汇来表达复杂的意思。

4、巧抓阅读,促进写作

到了高中阶段,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既是一种能力,又是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广泛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巩固记忆,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笔试成绩的高低。上好阅读课,对学生运用英语常用句型、写好英语短文大有裨益。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尽量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使之逐渐提高阅读速度,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巩固教学成果。

(三)指点学法,重点突破

1、针对弱项,对症下药

每次大小测验之后,我总要将学生们的成绩进行分析,找出他们的弱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重点加以突破,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平时的教学观察,我发现他们丢分多是因为语感不强,词汇量普遍较少,阅读理解能力不强。

短文改错主要是不注意语言现象。想要提高改能力,有赖于平时足量的练习和实践。短文改错设计灵活,压分度高,综合性强,学生往往辨认不出行文逻辑的错误。解题时遵循三部曲:首先通读全文,初选错误;然后二次阅读,攻克难关;最后重读全文,仔细核对。

回首这四届学生的高考,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英语成绩都名列前茅,但这已成为历史,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漫漫教学路,执着、热爱自己的教学是真实的写照。未来我会不断创新,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虽然辛苦但也充满快乐和享受的职业,笔者会继续努力,做一名受社会肯定、让学生尊敬和喜爱的优秀教师。

高中教育教学心得随笔 (五)

这让平日里满脑子想着学业的我们稍微放下负担,开始顺着班主任的话对交通安全进行学习和讨论。班主任先是给我们放了一些纪录片,能够看出视角是各个路口的监控摄像头,跟着摄像头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场场的车祸,每次车祸班主任都会顺着视频上的介绍进行一些讲解。

一开始,我们班上态度还没有严肃起来,看着这些视频心里有些好笑,抱着玩闹的心境看着这些事故灾难。可是很快,甚至没用教师教训,我们就在一场又一场灿烈的车祸和死伤者家人崩溃哭泣的面容中收敛了心境,脸上渐渐变得严肃,班级的气氛也变得安静压抑起来。

看到那些看似好笑的画面时,我们也因为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视频里人的痛苦而不再做声。随着班主任的不断诉说,我们心里对交通安全这一思想理念的概念越发清楚,甚至于看到那些大型货车会有一些惧怕的心理了。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因为一时的大意或者没能注意到意外的到来而消逝,最终留给人间的仅有这让人无比叹息的警示视频和亲人朋友们的崩溃大哭。这一场场杯具的发生实在是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不得不去思考该如何才能够有效的防止类似的事情再一次发生。

生命是宝贵的,没人能明白未来的自我是什么样貌,在这个无限机会的现代社会也没人能够一言而断定未来。也许,在这些车祸的受难者们中间,有些人未来会成为一名知名的学者,有些人能够成为优秀的工程师,更有些人可能会在以后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

可是,他们的未来都因为一场场交通事故而不得不画上一个血色的句号,徒留给人间无尽的遗憾。

为了避免这样事故的发生,我想了很多,可是最终只能做到自我多多注意,坚持警惕,才能预防类似的事情发生。

我们的生命仅有一次,可是很多人在事情没有发生在自我身上的时候常常不以为意,认为发生的几率这么小,怎样可能会正好碰到自我身上。所以肆无忌惮的横穿马路,对左右两边的道路安全缺乏关注,走在马路上跟走在自我家里一样随意。殊不知恰巧就是这样的行为才提高了事故发生的几率,等于是将自我送上了危险的边缘。

所以,我们应当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交通安全多加留意,做到不闯红灯,不抢行,遵守交通规则,这既是对自我的安全负责,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让我们将交通安全从自我做起,让安全陪伴我们一生!

高中教育教学心得随笔 (六)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需求。从适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树立自主型的学习观,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懂学”、“会学”,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切要求。

对于历史教材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在历史领域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的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参考书(《辞海》、教师教学参考书、教辅书籍等),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地学习,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进而达到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呢首先,要把握一个根本点: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史基础知识。

其次,要抓住两个观点:①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归纳整理,构成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历史,包括科学地评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等。

在初中时,历史对于我来说只是一门副科,只要考及格就行,当时我的历史学习几乎没有什么方法,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得高分,但这只适用于初中的历史,并非是我今天要讲的历史的正确学习方法。所以,我强调一点:历史决不是可以靠记忆就能攻克的简单课程,它同样要求掌握特殊有效又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是从高二开始将历史作为一门主科来学的,这是由于我本人特定的情况所决定,因为我很晚才决定选择文科,在此之前我从未给予历史足够的重视,这可以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我的同学中,越早重视它的人越轻松,而我对此认识比较晚,所以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它上面。我建议那些早已决定选择文科的人,一定要从初中,最晚高一时就开始注意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它有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因为这会使你看不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而造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内涵,也许在个别的细节题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综合论述性的题,就只会出现将凌乱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况,留给改卷老师的不好印象,会大大影响你的得分。

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此外,课本非常重要。高三那一年,我把整套教材看了三四遍,根据老师的复习进度(但比老师的速度快一本书左右),在这样一遍遍的复习中,我的收获每一次都不一样。认为看得越多,我所理解的层次就越深入,所以并非无效率的重复,而掌握越多,我所用在一本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进度就越快。同时辅之以习题,这样,到了高考前,我虽未达到“在脑子里翻书”的境界,但也对教材相当熟悉,最基本的史实记得很牢固。历史对文字组织的能力要求很高,平时一定要多加锻炼,多做些文字题,不要图省事而只做选择题,不愿练习问答题、材料解析题。而且这对语文的写作能力也有较高要求,不能只重答案,而不考虑组织语言。历史和政治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鲜明对比:历史是在整篇灰色的史实中,偶尔穿插几行结纶、规律之类的亮点,用以串起那些事件、因果;政治则是在通篇明亮的理论叙述中点缀若干事例,有的是从正面加以强调,有的从侧面给予反证。

在历史的年代和政治的“理论体系”这两条主轴两侧,分布着各式各样经过细心挑选、适当排列的客观事实。归根到底,学生要做的“就是一一对应”。知道哪个年代发生了何等史实及前后因果叫纵比;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发生了类似史实的分析叫横比。政治中哪一个提法由哪些论据支持或这一论据是针对哪个提法而产生的,必须区别清楚。于是在无数单选、解析、问答的磨练中,你日渐熟悉的知识点终于织成了一张网,将每一道考题牢牢地揽在其中,而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总之,历史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一门课程,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收获,学好了历史,不但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且可以为明天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伟大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正等着我们去探索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