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作文录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玩的教育在美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为人师,面对调皮而可爱的孩子,对如何教育他们,我总是有很多困惑,特别希望能有一缕清泉滋润我近乎干枯的教育灵感。读完黄全愈的《玩的教育在美国》一书,受益匪浅。
美国人生性乐观、幽默,中国人崇尚内敛。两种人性追求决定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黄博士恰巧具有这两国的教育背景,深刻体会到两国教育的差异,并从他优秀的儿子——矿矿的成长历程中得到了印证。看完整本书后,让我感觉心情舒畅而愉悦,书中关于“玩”的理论也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视角。中美两国国情虽然不一样,但孩子的天性是一样的,怎样在愉悦的情境中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来提高我们的素质教育水平呢?
作者在书中就以下几方面与我们进行了交流:美国儿童世界的天条;玩,是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玩,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实践基地;玩,是孩子走进社会的摹揪训练场;玩,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摇篮;玩,是孩子必需的生长维生素;玩具,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总之,只有真正掌握了玩的科学,才能从根本上减负,真正让更多的时间还给本就属于孩子们的时间。
文中提到,中国减了负的孩子该干什么?答案当然是“玩”啦!但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减负可以,但是不能玩!于是,减负减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又不知不觉地被变相的”负”占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对“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往往把玩和玩物丧志联系起来。只看到“玩”对孩子的“毁”人不倦,这也是许多家长和教师的无奈所在,就像书中一位中国的教授提到的一样,你让你的孩子或者学生去玩,你的孩子上不了高中和大学,哪里来的深造呢,学校经得起这样的压力吗?但可喜的是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玩”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从如何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思想上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从硬件和体制上来保障学生玩的权利和质量的话,那么离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日期就不远了。
知道了玩的重要意义之后,中美家长对指导孩子怎么玩却大有不同。中国孩子玩什么,怎么玩,很少能摆脱家长、老师的控制。而美国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自由的选择,自由自在的玩,即使学校中组织的集体活动,只要孩子不愿意参加,只要家长在活动通知单上签个字,让老师知道就行了。中国家长在孩子玩的时候总是告诫孩子“要注意安全”,而美国家长多数是对他们说“玩得开心点”“要勇敢”之类的话。
总之,在美国,人们很重视在玩中教育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而不是等别人来肯定自己,也不是在别人认可自己以后,才去发现自己或认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