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随笔吧学生作文内容页

《读懂病,更要读懂人》读后感

2023-04-24 23:03:01 学生作文 访问手机版

《读懂病,更要读懂人》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作文录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懂病,更要读懂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近日,按照县卫计委和医院的统一安排部署,我有幸拜读了人民日报记者白剑锋老师的文章——《读懂病,更要读懂人》(原文题目为:谁能听懂“支架的叹息”,医生懂病更要懂人,刊登于20xx年09月12日《人民日报》19版),尽管这是县卫计委和医院安排布置的一项学习内容,但读完后深深地体会到这是一篇好文章,完全没有完任务而被强迫要读想法。相反有一种感觉——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如果这篇文章自己没有读或者没有读到这篇文章,那真是人生中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这篇文章能使作为医务工者的我们瞬间得到一种意识的提高,一种对病人人文关怀的提高,一种如何真正爱护病人的提高。如果不信您可以认真读三遍感受一下。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讲的故事,一位病人做完支架后,医生说做得很好,通过检查没有发现症状,但病人回去后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说支架在心脏里响,医生不相信。后来,这名医生自己也得了心肌梗死,放了支架后,才知道晚上一个人的时候,支架真的在心脏里响。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更无从想到、主动、关注、过问过病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假入我们第一次遇到或者接诊这样的病人我们会如何答复患者?如何处理呢?我想也是会不相信的。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医学是需要医务人员终生学习的科学,只有多学习、多关注患者的感受,不断的在医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更多、更好的服务患者。平时在医疗单位把医生称之为临床医生,就是说明我们医生要经常走到患者病床前,多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病痛,才称得上临床医生。临床医生通过综合各种与疾病有关的信息,确定患者之诊断,而后给予有目的治疗,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地诊疗过程。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医生到患者床前交流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如果你当过患者,你的感受最有说服力。

常医生认为很完美的手术和治疗方法或结果,病人的感觉并非真的非常完美,因为,病人的感受我们体会不到。医患之间,最难的是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换位思考了,也只是在表象上的换位思考,因为自己不是病人,每个病人的疾病又各有不同,加上每个患者的自身耐受性还有差别,因此,医生是不可能完全体会到病人有多痛苦!医生在观察,病人在体验,一个“站在床旁”,一个“躺在床上”,感受怎能相同?事实真的是这样!

文章还谈到,从病本位医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只要生理指标正常,就是健康的。我想这是当前基层大多说医生的共同认识,甚至不乏一些专家们也是这样的认识,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医生给患者术后,自我感觉良好,术后患者所有检查结果也都是正常的,甚至近乎于完美,但患者的感觉就是不好,不舒服,有的还更加痛苦了,乃至造成悲剧事件的发生。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医患关系却越来越紧张。为什么低技术时代拥有高满意度,高技术时代反而遭遇低满意度?难道我们医务人员不该从中汲取一些什么吗?接诊患者,我们要看患者的各种检查结果固然必要,但是我们是否应该在关注检查结果的时候多一点人文关爱,使患者更多的感受到一点医患温暖。给大家一个小小的问题来共同思考:每一个医生的在工作中都会遇到一些患者,所有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正常,但是患者就是感觉不舒服的情况。我们除了考虑植物神经紊乱和癔病外,还有其他的解释吗?值得我们仰头思虑一下当今的医学缺少了什么?

美国社会学家霍兰认为,医者有四个“救生圈”:技术魅力、人格魅力、温暖陪伴、灵魂抚慰。技术“救生圈”固然重要,其余三个人文“救生圈”更不可或缺。回想我们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的从医经历,我们缺少了什么,忽视了什么,是否该是补补课的时候了。关注病,更关注人;读懂病,更读懂人。此乃医者的最高境界!更应该是我们所有医者的努力方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