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总结 (篇1)
为在学校中形成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拥有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使广大教育者形成善于在细微之中做学问、做事情的风格,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好基础,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搞好学校内涵建设。20xx年11月,我们桃墟中学
申报承承担了实验课题《农村中学班级精细化管理探索与实践》。近半年来,我们在教育局及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深刻反思,不断改进,研究已经初见成效。教师的管理观念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学校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现将本阶段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究过程和进展
(一)、领导高度重视,坚持课题引领、服务策略
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十分重视,坚持科研课题引领、服务教育教学工作。从课题的申报立项到实际研究,学校都积极关注,由学校政教处公主任主持,并由有经验的教科室张主任及时跟踪、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组织核心成员外出听取专家汇报、参观管理现场等活动,充分保障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是我们科研课改的坚实后盾。
(二)、做好教师管理观念、学生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的现状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为了充分、全面、客观地了解自课改至今的班级学生管理现状,使实验教师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自课题申报开展以来,课题组老师多次进行班级学生的现状调查和分析。课题组老师认真调查、总结、研讨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教师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以及学生的态度、行为、习惯的体现方式等。使课题研究工作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三)、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校管理,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1、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以德育教育为基础,狠抓班级管理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班主任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力军,班级是实施德育的主战场。为此,学校每年挑选一批责任心强、有能力、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组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在学校原有工作制度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学校发展计划,同时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管理经验,重新修订了《桃墟中学班级量化考评细则》、《班主任评价方案》、《班级文化建设评价方案》、《控制辍学考评办法》等。现在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已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健全管理机构,抓执行,促整改
学校成立了以政教主任公主任、团委张书记及各年级主任为成员的考评和检查小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每日做到“五查”,即查到校、查两操、查课间、查自习、查放学。所查结果做到每天公布,每月汇总公布,并把每月考核结果纳入班级量化考评之中。学校特别重视考评结果的在整改,通过整改,班主任看到了不足,找到了与其他班级的差距,想法设法改进了,班级间的差距缩小了,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3)开好“四会”,促进班级德育教育
每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会,班主任每周认真组织一次主题鲜明的班会,每学期组织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开展一次“文明礼仪标兵”和“纪律标兵”评选会。通过“感恩教育”班会使学生在家理解父母的“唠叨”,在校体会老师的“严与爱”;“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班会后,校园里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的现象没有了,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的同学越来越多了一次次主题班会的召开,一次次开启了同学们心灵的大门。在开展会议中,注重实效,不搞形式。每次会议要依据存在的问题或者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主题计划和实施措施;注重痕迹管理,不搞口头形式。班级工作要有记录,总结和反思,强化经验推广。
2、重视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习惯也往往会成就学生的一生。
(1)制定健全制度,抓好学生课堂学习规范,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学发展,学校专门制定修改了《桃墟中学教学奖励办法》、《桃墟中学“三六”和谐高效课堂构建实施办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十条》、《学生课堂学习规范十条》等,突出了教学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地位。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自主互动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况,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课堂上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宰者。
(2)抓好课间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向上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所寄宿制半封闭管理的农村学校,管理好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也是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关键。为此,在学期初年级组要求各班级与任课教师分别制定了各班学情分析报告,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的措施与目标,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座谈、指导,使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不好习惯,拾起信心加倍努力。班主任负责跟踪服务与阶段性评价总结。
(3)表彰奖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特别重视对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的奖励,每学期对一学期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并颁发奖学金,同时学校借助学校宣传栏、校电台等形式,对优秀学生进行宣传,以此树立良好风气,促进学风建设,激励学生进步。
3、加强班级环境卫生管理,创建清洁美丽校园
为了加强校园文明建设,不断培养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文明水准,优化育人环境,努力使校区环境达到“清洁、整齐、文明、有序”,学校特别重视班级环境卫生管理。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桃墟中学学生宿舍管理方案》、《桃墟中学学校环境卫生管理方案》等制度,并专门召开各班劳卫委员培训会,由劳卫委员组织各班学生认真学习,统一要求与考核标准。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学校成立了以政教处公主任与团委张书记为考核负责人的考核小组,坚持每天不定时检查和抽查,并做好详细记录,每天将考
核结果在学校公告栏公示,而考核结果也纳入班级量化之中,以及学校评选“劳卫标兵”的重要依据。每天考核结果的出现总能吸引班主任与同学们的关注。通过一次次的关注与整改,我们的校园树更多了、草更绿了,地更净了、宿舍更整洁了。现在每一个桃中人都有一个共识:共同营造桃墟中学清洁美丽校园的学习环境,使清洁美丽的校园环境永远成为桃墟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文化情境之中,受到特定的文化影响的,因此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班集体,它的文化对于学生的文化定向、文化发展、文化转型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级的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学生心灵的塑造。为此学校确定了“树立优良班风,展现班级风采”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及《桃墟中学班级文化建设评价标准》,各班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师生共同策划,一起动手,装扮自己的教室、宿舍,教室里“班级风采”、“佳作欣赏”、“班务公开”、“心愿树”等栏目,展示了班级师生的风采,彰显了同学们的个性。为了激励同学,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学校每学期组织校领导班子对各班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考评打分,并公示考评结果,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使班级精细化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从教育思想观念来看,仍有个别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教育思想比较落后,教育观念不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个别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只注重智育,甚至只顾自己所教的学科,,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没有照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管理中没有体现班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不公平的,势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就教育管理方法而言,当前,教育管理者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仍较匮乏,班级管理中缺乏理论指导,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具体班级管理中,表现出班级管理表面统一、严谨,但缺乏内在活力和特色;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多见于批评教育乃至惩罚的方法,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疏远、教育功能的萎缩。
3、由于长期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班级管理模式多是保姆式、警察式的。过多地强调了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在班级的实际工作中,甚至把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变成主体作用、包办作用,班主任“有为”,而学生“无为”。
4、目前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班主任工作压力大,各项活动和事务性工作繁杂,班主任有时疲于应付,班级管理不能深入研究,研究成果难以推广。因此,存在班级管理没目标或者目标不落实,计划性差、随意性强,放手学生管理而不能及时有效指导等问题,在育人方面缺少耐心和连续性,因而影响班级精细化管理效果。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到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涌现,在课题研究工作中还有着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索、解决。但是我们将继续走校本科研之路,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更扎实更严谨,以期圆满完成研究目标,为实现桃墟中学跨越式发展尽一份力。
桃墟中学《农村中学班级精细化管理探索与实践》课题组
课题研究总结 (篇2)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资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供给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我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我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我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忙自我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资料,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经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本事,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资料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资料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资料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资料,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经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经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本事。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构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必须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我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经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到达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贴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经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教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经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本事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构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我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资料、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进取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能够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能够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本事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景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资料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供给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坚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机结合的本事、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本事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必须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学校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学校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进取、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资料。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忙下,我们的思路必须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必须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景。
课题研究总结 (篇3)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培养学生语感入手,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言语实践,强调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中也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列入了新课程标准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该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提高培养策略,对于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宽课外阅读面,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等方面;对于教师,增强学生语感培养的意识、在课堂中回归课文,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与体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等方面,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得到熏陶从而优化语感。
1、从学生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认为;“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作为终极目标,我要使小朋友养成语言的好习惯,也是思想的好习惯,这才是终极目的。”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他们平时大量的无意识阅读引导到有意识的培养语感能力方面,将会对语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大有好处。
第一、指导学生养成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学生自学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中最常用的工具书就是字典和词典,学生在查字典或词典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很多词汇,并从中了解字词的情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巧妙运用工具书,能提高自和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第二、养成做的习惯
“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对培养语感能力大有好处,做读书笔记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平常的课内外阅读中,看到精彩段落或是名言警句,就要把它摘录下来;一种是在精读一篇文章后对把主要内容写出来,并对它作一个小结;还有一种就是在读完书后将自已的感受写下来,以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与体悟,并从中丰富知识,积累材料,增强语感。
第三、培养朗读的习惯,提高语感能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是古人从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也足以说明朗读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朗读也有其具体的方法,首先是示范朗读,它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让学生进行了示范朗读,既能使读的学生有一种情感的介入,自觉的入情入境,也可以使听的学生从中体味到文中字词的旨外之意。其次是想象朗读,想象朗读是种超乎现实之外,走入文中意境的的朗读,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深藏的意蕴和情感。
第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语感是需要在长期的言语学习中积累的,只有强化口语与读写的实践,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以及读书心得,还要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主体,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外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内在的消化吸收,才能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方法结构。
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也是语感教学不容回避的问题。因为任何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身上,教师教的一切内容均要通过学生才能发挥作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学生自已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过程,这是一个积累和感悟,新旧经验之间交融的过程。所以,要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学会观察思考完善和发展自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己感知品味作品,逐渐养成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语感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体验作品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文学作品。如果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不顾学生的主体体验,过快介入分析做出结论,使学生主体体验在匆匆间进行,学生的情思就无法深入,与言语作品的对话也无法充分发开。同时,教师不要让学生带着追求“标准答案”的心理学习,应给予学生自由,鼓励学生对言语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动、真诚的姿态阅读作品,努力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想像,沉入作品的情境中,感受言语内在美,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语感能力。
(3)阅读经典,加强文化熏陶语感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它具有后天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由此,可以看出积累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而要积累语言,在头脑中占有丰富的材料,阅读经典作品是最常用的方式。但是在学生当中,大多喜欢阅读一些校园文学、漫画之类的书籍,而对名著名阅读处于一种缺失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学生当中提倡阅读经典。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十分重视经典阅读在语文中的作用,重视经典阅读在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上的独特功能。博尔赫斯说过:“经典是一个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而阅读经典,就一定要阅读原著,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涵,以尊敬和虔诚的心态进入作品,静心阅读,细心体味,培养人格,提高语文素养,为语感能力的提高而积累。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走在他们阅读的前面,与他们交流,作学生经典阅读的知心人。
2、从教师方面入手
(1)增强对语感的重视
近二十年来,语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的语感的培养。但是在语文教师那里,语感并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重视。所以,教师必须在潜意识里重视语感的培养。在备课时,要从语感出发,研究教材,使教材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在上课时,增加对作品的品位涵咏,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赏析;在课下,要从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角度设置作业。对语感的重视,不仅是在思想一给予重视,更要化为行动,在具体的教学中渗透语感能力的培养。这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懈努力,共同探讨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2)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
语感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在语文课上,最主要的材料就是教材,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专家和教师经过精心筛选的,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语文教材是培养语感最好的材料。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和感受。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发挥教材对培养语感的作用,就要立足于教材,通过语言文字插图等创设也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
(3)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在深入钻研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要点,并有独到的体验和发现,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其次,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规范、正确、得体;资料的运用要恰当、有效;提问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教师要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到的发现和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根据教学是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兴趣,品尝成功,树立信心。
语感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但也不否认它的工具性,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要把语感贯穿于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近二十年来,有关语感本身的理论问题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上的研究却不能与理论同步,至今还没形成系统有效的语感教学模式,这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由于笔者并未从事过教学工作,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语感,从而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还有很多的局限性,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真实的班级来进行调查,进而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课题研究总结 (篇4)
学会学习的研究将近一年了,这一年,从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初步认识,到逐步提高,一路走来,对学生,对教师,都是步步高升。现梳理一下这半年的研究工作。
一、取得成绩
1、加强培训,提升理念。
学会学习是一整套教材,有连贯性,也有学科性,单纯地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培训。我们一方面积极参加县级的教科研培训会议,回来后做好二次培训。一方面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培训交流,让学习快的教师带动学习慢或是学习晚的教师。基本到达各成员同步进行,共同提高。
2、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很大改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会学习才是真正地本课题最大的收获。这半年来,学生从一开始感到新鲜而乐学,到此刻感到学习有成就感而乐学,是一个很大提高。我们班上有四个学生,以前是什么课都不认真听,什么作业都不完成。此刻这几个学生已经有三个在慢慢改变,他们上课明白自我做什么了,作业虽然字写的歪歪扭扭,但总归是写了。
3、教师的教学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从教知识,到教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个课堂改革,更是一次理念更新。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真正的立足于学生,立足于方法,这是本学期我们课堂的最大改变。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步骤,做到以生为本。
4、亮点工作。我们课题的最大亮点就是:学会学习与学科的融合。
我们课题组成员把学会学习这套教材都细细研究一遍,对于教材中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什么学科,什么学情,都做到心中有数。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打破年级的界限,把这些方法适时适量地教给学生。
比如,我发现我们五年级的班上,多数学生还是不懂得如何记忆,每到让学生记知识的时候,就会出现背了一节课,记的东西十分少。于是我就把六年级的《记忆方法巧优化》搬到了五年级,让学生了解一些记忆方法,这样,在记知识时,学生的效率就有所提高了。
将学会学习的方法融入到学科当中,既省时,又省力,还让学生对数学学科有了更深的认识及更高的兴趣。所以,在备课时,我们都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与技能研究进去,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
二、存在问题
1、有的方法不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每个班级也都有自我的特色。许教授的.课本应当是针对大多数的班级和大多数的学生。而我们学校,学生流失较大,剩下的学生中,学习习惯十分不好。有的应当在三年级掌握的东西,五年级的学生也不必须会。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材的起点有些高,不能完全使用这套教材。
2、还有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改观。
每个班上总有几个学生,理解和记忆力都十分差,这些学生,虽然明白了有哪些方法能够用,可是还是不能应用到自我身上,导致学习习惯还在原地踏步。
三、改善措施
1、寻找更多的学习方法。方法不仅仅限于学会学习书本上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找到更多、更适合的方法。还是祖师孔子说得好,因材施教。所以,我们想以学会学习这套教材为引领,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2、异常关注学困生。践行孔子的有教无类说,每个学生的情景不一样,进行的幅度不一样,要更多关注学困生,不让一个学生落后。
课题研究总结 (篇5)
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合理运用修辞,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要建立在学生有着良好的习作习惯,愿意写,能写,写得好,所以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常规的训练,激发他们的语言表现欲,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4.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合理运用修辞。
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合理运用修辞可以让我们所要写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总结概括常用的修辞都有哪些,如何在习作中加以灵活运用。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总之,指导学生在习作中使用修辞,让学生的习作不再枯燥无味,变得富有生气,切实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题研究总结 (篇6)
本学年,我校继续遵循“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工作”的教科研管理思路,重点培养和扶持了今年上报并立项的小课题。
本学年我校继续抓好以往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放手给教师自主开展研究,准备好过程性材料,学校在学期末进行了过程性检查并进行评价。
针对小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小”字,帮助教师们关注自己具体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追求真实的研究;立足“课题”,引导教师从计划到反思,以科学的方式探索问题的解决或现象的改变,追求经验的提升。我们把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作为教师获得个性化成长的重要平台以及特色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回顾走过的路,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扎实有效的工作:
一、培训选题,确定立项小课题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上级教研部门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意见,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的选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等方面内容”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辅导,使老师们懂得了“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我们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选题,经过了“困惑”——“问题”——“课题”三步曲:首先,我们利用“集体教研”的时间,组织教师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疑点;然后,让老师们进行思维加工,并提出问题,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最后,指导教师分析背景,查找资料,形成课题,编制计划,填报《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表》。其间,我们对各学科所选的课题进行了严格的筛选。
二、抓行动、抓反思
立项后,教师尝试进行行动研究。学校每周开展小课题研究,供各课题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总结经验、发表见解、交流心得,同时老师们也跨课题、跨学科发表见解。
我们围绕小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协作研讨活动,为研讨活动作准备,展开课题研讨,以学科组成员互动的形式展开,一般程序为:中心发言人发言——课题小成员补充发言——参会者提问与互动——组织者总评。这一生动活泼的互动式学习形式,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采取了研讨课的形式,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研讨。
课题组通过大型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小结反思,分享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计划、改进研究方法。对典型的课例,还采取现场诊断的形式进行指导。
三、抓检查、抓评估
为了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向纵深推进,我们学校成立了跟踪检查小组,抽查听课和查阅记录、跟踪研讨活动等方式检查工作,便于了解教师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师的教研活动进行阶段评价。目前,我校的小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初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老师们对本人承担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二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掌握了课题的研究更多灵活实用的方法;三是积累了初步的小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经验。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指导及各位老师的积极参入下本学年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精心计划用心总结,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过程
每位教师都做好详尽可行的计划,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提前通知每一位教师,在研讨时,把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困惑与收获进行交流,通过研讨总结经验与教训,及时把教研的成果纳入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课题研究扎实有效
各位教师根据不同研究阶段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研讨方式,围绕学生的习惯培养及能力提高,扎实有效。
三、研讨活动效果显著,资源共享
每一课题发挥本教研的优势,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促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达到教研兴校的目的。各学科对知识点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针对作业的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学年小课题研究工作也存在不足:
1、个别学科组研讨活动有的老师参入态度不积极,教师的个人发言材料偏离研讨主题。
2、课题组集中活动次数偏少,有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3、不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积累,收集的材料单一。
4、活动过程学生材料过少,没有学生反馈的资料。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今后需做以下改进:
1、提高学科组成员的参入意识,针对每个学科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摒弃偏离主题的发言。
2、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把收集整理资料贯穿始终,注重平日的积累,特别是学生资料的积累,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掌握学生的动态。
3、可以把平日备课组集体研讨的问题积累归纳,抓出重点,提高研讨的效率。
总之,一年来,中心校的指导,小课题研究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教师的教育思想日臻科学,学生的学习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更合理使用新课标,贯彻新课标的教育思想,我们会继续加强学习,更新教师理念,继续加强研究,提高各项工作的实效性,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
课题研究总结 (篇7)
课题研究已进行半年有余,通过同组教师的协作努力,课题顺利进行着,对此,本人特做出如下总结:
一、本年度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及成果:
1,教师理论水平等到较快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全组教师共同努力,阅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观念,促进了课堂高效率,在实践的同时积极总结并撰写论文,确实得到了能力
的提升。
2,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课题研究与开展,学生能独立完成只是结构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对知识进
行了一次有效信息加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立体思维能力。
3,加强了师生的协作,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光靠老师的行动还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积极自主的学习起来,俗话说“教学相长”,通过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渐渐自主的培养起学习的积极性并真正落实到实践中,从而提高整整体的教学质量。
以下是教师获得的科研成果:
王柳明 《返璞归真的文本阅读——谈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教师角度》 第十二届五四杯一等奖 20xx年
邵秋芳 《有效朗读,精彩课堂》 20xx年“金帆杯”二等奖
二、下一阶段研究规划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实验,注意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2,针对学生差异,在教师的有效课前指导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要重视整体知识的构建的运用,提升自己对知识有效加工的水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教师在,有效指导过程中,要侧重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相关示范,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学
生探究新事物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乐趣。
4,积累教育资料,撰写案例和论文。
课题研究总结 (篇8)
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区科研部的指导下,已进入了深入研究阶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做一个简要回顾总结。
一、规范管理,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科研教育思想。
为提高我校科研水平,调动教师全员参与科研工作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以科研促教研,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坚持自学,并做好3000字以上的学习笔记。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月撰写课题研究案例、教学反思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用心参加省、市、教育学会组织的科研论文征集工作课题研究培训活动,拓宽自己的研究研究思路。
二、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中。
1、“科研兴校”一向是我们办学指导思想,为使课题的研究工作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我们在加强教师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计划性,着重要求教师们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1)我校组织教师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各课题小组结合学科特点从多元角度拿出方案并认真实施。
(2)教师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继续围绕课题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小组成员间相互听课,研讨交流。
(3)由课题组统一领导,落实好本学期的实验研究工作。学校科研室跟踪指导,带领各小组不断修正补充完善。
(4)每位课题组成员每月上交案例分析、课题研究反思等。
(5)、本学期学校开展了“青蓝杯”青年教师课题课教学大赛活动,青年教师结合学校的研究课题进行教学大赛,相互交流学习,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进行。
2、我校将“小课题研究”活动纳入常规工作当中,已开展多年,以学年组为单位的“小课题”研究活动,有效的促进了老师香胡交流和提高。
3、用心进行课题研究构筑有效生命课堂。有效的教育、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追求,也是我们教育科研的最终目标。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是教育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用心围绕“有效生命性”这一主题开展教科研研究。我们精心研究备课教案;要求各教研组能结合理想课堂的构建,针对教学中的困惑、难点确定教研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理论学习、群众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等研讨活动。
三、抓好过程管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健全课题管理档案。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教育科研工作务必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就科研工作制度而言,本校从xx年起开始制订有关教科研工作的规章制度,并逐年修订、补充、完善。确保了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
在参加学校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每位课题成员都能根据自己收集到的实验材料按时做好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学校及时总结并将过成材料归档。
四、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我校的课题研究虽然开展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收到了显著的成果。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更新较快,个性是一部分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了学校科研工作的骨干。科研期间,我校以省、市、县级的征文活动为契机,鼓励教师用心撰写、投稿。许多教师把自己在教学中收集到的点滴写成论文并用心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评比。我想,只要我们为之努力,争取了,我们才有可能得到丰厚的汇报。
课题研究总结 (篇9)
从事教师职业十多年了,最近几年对工作莫名的产生了倦怠心理,怎样走出职业倦怠,实现自己第二次成长呢?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学习,阅读大量的研究资料让我茅塞顿开,对未来又充满了期待和向往。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要不断的学习。在当下教师仅仅能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已经不够了,必须要成为有专业特长的专家型的教师。要成为有专业特长的专家型教师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提高,充实自己,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有所创新。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二、要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做一名哲学的思考者。带着问题去思考教育;带着尝试去解决问题;带着反思去总结问题;带着结论去验证问题。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反思和课题研究为特点的在岗培训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趋势,其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专家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
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自己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过程。自己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反思可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始终。反思本身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相关的反思工作,就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具理性色彩,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要不断的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驱动力。教学即研究,一旦教师树立了这样的理念,那么他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研究中发生,在研究中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必然是带来观念的改革。
课题是开展教育科研的载体,也是开展科研的方向。课题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纷繁芜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去学习理论,再进行筛选,建立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课题确立之后,我们就要从教学的现实出发,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最新的理论成果去开展课题研究。即“发现问题—学习理论(论证)—建立课题—开展研究—反思总结(理论)”,这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本进程。这一进程是一个具体实践与理性思辨交织的探究过程:科研取得了成绩固然需要我们去思考,从而发掘规律;而研究失败了,或者遇到了问题和困难,更需要我们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
教师既是课程的消费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应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教学实践;不同的学生也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育,这也需要教师具备较浓的科研意识;还有,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职业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研究。所以,课题研究是教师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型”向“专家型”转化的孵化器。通过研究,我们才能转变教育思想,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是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己的价值。
课题研究总结 (篇10)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进一步推进了“关于学生快乐写话策略研究”的实验,发现学生的写话兴趣和写话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探索出了更优化的写话模式。
即“构思、写话、修改、评议、投稿、评优”六步走的快乐写话模式。第一步:构思,内容从生活中来,什么有趣就写什么,不必受命题限制;第二步:写话,不必受范文限制,写出童真童趣;第三步:修改,尊重原文,教师只在有错字的地方修改,力求把孩子的意思表达出来;第四步:评议。朗读写话,共同赏析好词佳句,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写是生动有趣的;第五步:投稿。优秀写话投稿到博客,给学生展示的平台;第六步:评优。评选“小作家”,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在这样的六步走方法指导下,我们逐步帮助学生学会构思、学会写话、学会欣赏,培养学生写话能力。
2、明确了学生写话的层次性目标。
一年级上学期:用一个拼音句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能把一句话写通顺,写完整。一年级下学期:句子前后连贯、规范使用标点,能写好两三句话。二年级上学期:留心观察,能用上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写话有条理。二年级下学期:有想象有创新,具体生动,能写一段通顺的话。考虑到学生差异,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发展情况来定。只要写得认真、生动或是有进步,就有机会参加“评选小作家”的活动。
3、拓宽了学生阅读和写话的渠道。
利用校图书馆、绿色书吧、班级图书角,增加学生阅读量。设立“每日积累”专栏,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组织朗读、写话、讲故事等比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4、研究了激发学生写话兴趣的策略。
策略一是内容更自由。每一次写话都是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以往,写话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烦恼,现在写话已成为一种期待,这和改变写话内容是有很大关系的。
策略二,指导重情趣。努力捕捉每个学生在写话过程中值得称赞的地方,丰富评价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策略三,评价求创新。我们构建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网络评价相结合的新模式,激发了学生写话兴趣。
5、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进行专题学习,整理出了一本研究资料集。一年来,教师上校级以上公开课近20节,三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十多篇论文在各级竞赛中获奖。整理出了学生写话作品,为后续的调查研究做好了准备。培养了许多“小作家”“小明星”。多位课题组成员建有教学博客,在老师和学生群体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课题组中有多位教师被评为溧阳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溧城镇先进教育工作者,1位教师在市级评优课中获奖。
近一年来,我们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1、未能建立完整体系。
教师参与课题实践的积极性高,但教师教学观念、专业素养有差异,研讨交流的深度不够,研究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研究学生、研究策略、实践再反思,都需要教师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这对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素养的要求很高,课题组老师专业素养要提升,教学观念要更新,指导方法要新,才能建立完整体系。
2、学生发展不够均衡。
一年来,我们重点研究了写话内容、写话目标、写话指导的方法、写话评价的方法,激发了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但是学生之间是有明显差异的,如何发挥尖子生的作用,带动后进生的提高?如何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
3、写话模式有待完善。
“构思、写话、修改、评议、投稿、评比”六步模式的确能提高大部分学生写话能力,但老师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如何将写话更加有效地融入到拼音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中?阅读课上的写话教学最佳模式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