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随笔吧学习随笔内容页

心灵的约定高三话题随笔800字(通用5篇)

2023-09-25 12:02:01 学习随笔 访问手机版

心灵的约定高三话题随笔 (篇1)

手执明珠,让温暖的光照亮远方,把自己满目温柔铺满初上人生的路途,这是心灵的约定,我心向往。

曾有一日,我与朋友约在公园。

早知会下雨,便提前带了伞。深秋时刻已是阴雨绵绵。豆大的雨珠便滴滴答答的落了下来。他们落在车棚上,落在屋檐上,亦或是一边翻滚,一边哼着小曲儿砸向地面,奏响的沉闷乐章,使人心情阴郁。

人群迅速的朝着两旁屋檐下退去,很快,街道变得空旷起来,就连那蝴蝶也不愿停留。

可道中央,却独留一抹孤单身影。那是一个没有腿的乞丐。

他的手赫然沾满泥水,支撑着身体快速的滑动着,雨却毫不留情的拍打在他身上,一滴,两滴,许多滴……而他仍在努力着,双手依旧不知疲倦地划,偶尔也溅起一些水,激起一点小涟漪,后又入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他没有放弃,似乎想让自己少淋些雨,但雨很大,顺着他的发梢淌下,依着他的脖颈滑落,浸湿了他单薄的衣衫。

我第一反应就是打开伞,可当我正想冲出去时,我发现周围的人都无动于衷。于是我犹豫了,是他们没有看见吗?我惧怕他人异样的目光,企图向我的朋友寻得一丝行善的鼓励:“要不要给他撑一下伞?”可他却答到:“不用了吧,别人都没去,他应该很快就到了吧。”我只好收回了伞,又默默的退回屋檐下。

他的确很快就到了,可雨也下的差不多了。殊不知那场雨,在我心中下了很久,我谴责自己,彻夜难眠。

第二天,我去楼下超市买东西,没带伞,只好站在超市门口等雨停。深秋的风偶尔夹杂着几丝寒意,使我打了个寒颤。寒风携带烤红薯的香气令我回头,看见卖红薯的大妈边蹲着个小乞丐,大妈拿起了个红薯,剥开后热腾腾的递给小乞丐:“孩子,你家是哪的啊?冷不冷,快趁热吃吧。”小乞丐没有说话,只是接过来默默地吃,我好像从大妈眼中望见了我丢失的那份重要东西。

后来有一次,我将攒起来的零零散散的钱捐给了一个山区的孩子,连带着还寄了许多生活用品。过了不长时间,我收到一封回信,歪歪扭扭的字体中透露着稚嫩的官腔。多是一些感谢与祝福的话,朋友告诉我,这都不是他们自愿写的,是老师教的。我笑了笑,一言不发地将信收好。

一周后,我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姐姐,你好,谢谢你的钱和寄来的东西,这些对我们家帮助很大,谢谢你。爷爷说,想送你一些本地玉米,我跑了好久才能给你打电话呢,谢谢你姐姐。”只有声音,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一字一顿的大声说着。听完之后,我的泪珠不受控的流了下来,心头涌起一股说不出的味道。

不禁想起小时候和妈妈上街,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乞丐的存在。妈妈给了我一些零钱,让我过去给他,并嘱咐我要蹲下去给。年幼的我小心翼翼的挪过去,将钱放入他的小茶碗里,发出清脆的响声。他抬头笑了笑,对我说了声“谢谢”。我便飞快地跑回妈妈身后,探出一个脑袋来瞅着他。

小小的我不知什么是非对错,何为善良,只记得那天的阳光灿烂的披在我身上,暖洋洋的。

我忽地明白了,年幼时学邻人京城之子跳往助之,当你遇见关乎善良的选项时,请务必选择善良。这是我与善良的缘分,也是我与心灵的约定。

善良与你读过多少书,受过多少教育没有关系,它是一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教养。这种温柔的力量,不只是从前,亦或是未来,我都不会犹豫,既然想,那就去做吧!

那种温暖的能点亮全世界的光,名为善良。

心灵的约定高三话题随笔 (篇2)

夕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

每年的清明节,总过得最为隆重,扫墓,摆贡品,放风筝……一件也未少过。雾气未退,晨曦未散,爷爷奶奶便早早起来,身影忙碌在清晨蓬松的日光中。

几只雀儿站在窗前孤零零的树杈上,用嘴梳理着沾满露水的羽毛时,爷爷奶奶便相对而坐,在木桌上铺开早已染好的紫蓝色的布,裁好扁平的木片,开始做风筝。我扒着门框向门里张望,看见奶奶拿着剪刀,一下两下,剪碎了染布,剪散了光幕。爷爷牵着一根棉线,将碎步与光束一起卷进线里,绕在布料的小洞里,屡屡阳光好似被筛成细丝,一起塞进了风筝里。

“爷爷奶奶,你们可以教我做风筝吗?”

爷爷转回头,笑盈盈地看着幼小的我:“可以,等你再大点。”他把刚做好的风筝递给我。“是时候去放风筝了。”

爷爷奶奶和我穿过长长的胡同,路过门槛上胖胖的橘猫,步过青石的台阶,来到空地。奶奶轻轻抖开风筝线,我抓住线头,微风带起光斑,带起风筝,带起暖呼呼的阳光的味道。风筝在离地不高的空中浮浮沉沉。

“为啥要在清明节放风筝?”我拽拽奶奶的衣角。奶奶不语,推推爷爷的胳膊,爷爷接过我手中的风筝线,看着风筝:“因为这是一个约定。”“什么约定?”我追问。可爷爷只看着风筝没说话。

我们三个坐在空地边的石栏上,看风筝在空中忽起忽落。

夕阳起了又落,落了又起,带走了仰望风筝的奶奶。

爷爷呆呆地坐在清明节的清冷的晨雾里,好似丢了魂,阳光渗过窗子的菱格,洒在桌上,化作神秘的符号。窗外雀儿一声轻叫,爷爷忽的回过神,从桌下翻出一沓染过的蓝紫色的布料,一个人拿起剪刀,如往常一样做起风筝。

“爷爷,你可以叫我做风筝吗?”

爷爷转回头,看一下我:“可以啊。”我蹦过去,坐在爷爷的旁边,学着奶奶的样子,剪起风筝。阳光散落在剪刀下,像金珠子,悄然滚落。

“我们去放风筝吧。”爷爷穿好最后一根线,拽起风筝,塞到我怀中,和我穿过长长的胡同,路过门槛上胖胖的黄狗,步过高低起伏的台阶,来到空地。我抖开风筝线,顺风拉开风筝,飘在离地不高的空中,浮浮沉沉。

我望向爷爷,他眼里浸着快要溢出的阳光,他只是看着风筝,呆呆的看着。我明白了约定,明白了爷爷奶奶一直循着心灵的约定——风筝在他眼里俨然化成了桥,一头是他,一头是奶奶。

我陪他站在风筝下,看它在空中起落。

夕阳起了又落,落了又起,带走了痴望风筝的爷爷。

我站在清明节空落的早晨里,望向墨蓝的深远的天际,翻出去年那只紫蓝色的风筝,一个人,穿过长长的胡同,路过门槛上的麻雀,步过坑洼的石路,来到空地。

风筝又一次放飞在半空——心灵的约定不能断。

心灵的约定高三话题随笔 (篇3)

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题记

我曾许下一个心灵的约定,在一个秋日的傍晚。

那日,我登了许久的山,走了许久的路,登上山顶,一览无余,胸中顿时升起杜甫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山上有一座孤独的小亭,落日的余晖照得它通体殷红,如果哪位画家能够捕捉到这奇妙的意境,他的画作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渐闻水声潺潺,循声而去,是山顶形成的自然水库,在一个午后独享一座山一个亭一片湖,我顿时也理解了这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你永远无法理解一个初中生的任何奇怪举动,明明可以照镜子,却要在湖水中找自己。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脸庞出现在小小的涟漪中,盯着他,我生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活着?

上周班会时间,同学们畅想未来的时候,突然有位同学指着我说:“我觉得__能当公务员。”身旁的老师微笑着看着我说:“我觉着他做公务员有点——屈才……”时间久了,我早已记不清老师那日具体说了些什么了,但我依然记得来自老师的肯定与鼓励。

在更久以前,班主任曾召集班里排名靠前的几位同学在一起,我有幸参与了这次短会。我还记得老师问过的两个问题,其一是“你们在小学的时候排名怎么样?”我意外发现当时参会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小学排名特别靠前的,这意味着我们学校的领先者在别的学校里可能排不上号,学校里的竞争已是惨烈,若看的远一点,是不是就没有什么生路了呢?第二个问题是“你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有报过培优班吗?”起跑线都是人为制造的,高质量的陪伴好过一个人低效重复。最可怕的便是比我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

“哗……”若干水鸟掠水而过,将我的思绪拉回。我注意到一只小小的水鸟落在了最矮的那一根树枝上。尽管如此,那又何尝不是它跋山涉水后最好的归宿呢?我知道对运动员而言,率先离开起跑线意味着什么,但我同时也知道在赛道上每一念的专注,每一念的克服,每一念的坚持才是最后致胜的关键。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我坚定地看着你,你也凝重的望着我,眼神的碰撞告诉我,我已经许下了一个来自心灵的约定:为了梦想而努力,只为在一个好高中的池塘中遇见更优秀的你。

心灵的约定高三随笔800字

心灵的约定高三话题随笔 (篇4)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虽然还不知道它的深意,先被它描绘的夕阳美景惊艳了。想象一下,粼粼的水波荡漾,正是黄昏,夕阳映照在水中,与天连成一片。光影变幻,受光多的一面艳红,受光少的一面碧绿。多美!

我对自然美景总有一种偏执的喜爱,看到好看的风景照要保存下来,遇见花开时总要在心里赞叹,并想把它拍下来。不仅是花开,只要美的景色,总是想尽办法留住。

渐渐地我发现,诗词中就有许多这样的风景。那时没有浓烟,没有城市,没有林立的大厦,有的只是现在难以想象的美景。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开始接触诗词,是因为语文书里有,且要背。那时不喜诗词,觉得背起来烦。不明白李白为什么要“低头思故乡”?孟浩然为什么要去想“花落知多少”?逢年过节的时候,长辈们有时还会让我在大家面前背诗,这也让我很不自在。

后来,读的书多了起来,开始觉察到诗词的美来。诗词,就是把眼前的景,心中的情,化成极简洁凝炼的文字表达出来。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想到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故事;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想到游子在外颠沛流离的模样。

再后来,羡慕起了诗人。他们的诗里有写不完的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的风情万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展现了庐山的不同风貌。孟浩然不是被闹钟叫醒,而是被鸟的歌声唤醒的;李白窗外的不是灯光,而是溶溶的月光。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诗意的生活。

在诗中,我阅尽万里江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若不能亲眼目睹江山如画,瑰丽壮阔,那便只有读诗。漫漫岁月,唯诗相伴。愿此生,我永不弃书卷,永远向往诗和远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此为约,与所有爱诗人共勉!

心灵的约定高三话题随笔 (篇5)

诗词是我和外公的约定。

小时候,总喜欢在明媚的午后,同外公在家乡的院子里读诗诵词。

外公个子高,但因岁月走过,他挺直的背向岁月低了头,头上稀疏的银丝,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略弯的脊背,热爱诗词的一颗心……

听父母口述:儿时的夏日,我总跟在外公身后。外公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的读诗诵词,我就酿酿跄跄的迈出刚学会走路的步子,紧追着外公,嘴里还咿咿呀呀的学着。

从那时起,诗词就成了我与外公的约定。

也正因为有了这个约定,外公总说,读诗诵词都能使他在心理上倍感幸福。

五六岁时的每年寒暑假,父母会领着我回家乡呆上几星期。每次回去,不用约定,总能看见外公在院子里,将一只手背在腰后,一手拿着书,一边还摇着头,晃着脑,嘴里吐出一句又一句的诗词。

而我会立即搬个小竹凳,坐在槐花树的树荫底下,规规矩矩的听着外公念着,时而优美缓和,时而激情澎湃。每当外公念叨激动之处,我也会跟着激动,一个劲儿地鼓掌。

六岁过后,上小学了,一般一年回老家一次。外公也少有来深圳这边。二年级开始,外公就开始教我如何学诗词,如何用情感去读他们了。

明媚的午后,总有这么一副温暖和谐的画面:一老一少,槐花树下,席地而坐,每当一句深沉又饱含情感的诗词身出现,便会有一句稚嫩的童声重复刚刚的诗韵。

后来再长大些,我与外公人手一本书,站在槐花树底下,相互吟诗。

一次,读着诵着,外公突然问我:“你知道我为什么如此喜爱诗词吗?”我想了半天,答不上来。外公便开口:“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对诗词呢,是喜爱,是传承,更是约定?”“什么约定啊?”“外公从小就与诗词有了约定,几十年了,不仅有你外婆,还有诗词,但我人生路上一直陪伴着我,我们的约定是陪伴,是传承。”说罢,外公还笑呵呵的摸了两下我的头。

现在啊,我们一两年才回家乡一次,每次回去,都觉得外公的背更弯了,银发更稀疏了,移动的步率更慢了……但外公依旧在院子里,履行我们的约定,更在履行“他们”的约定。

今年暑假,外公同我说,因为有了约定,他吟诗诵词才感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感到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恬淡,感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艳。

他说,因为心灵的约定。

心灵的约定,外公更加享受与诗词;心灵的约定,外公倍感幸福;心灵的约定,外公和诗词的陪伴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