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教学随笔 篇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看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一、要浅化习作入门眼前闪烁
对于语文教师,特别是教启蒙作文的老师来说,切忌一开始就和学生讲述许多作文的理论、技法,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有压力,觉得自己根本写不出那样的作文而厌恶作文,丧失对作文的兴趣。习作入门课上,老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作文就是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你的快乐、你的忧愁;写一盆花、一棵草、一只小蚂蚁;写和同学做的小游戏;写考试得到100分;写你犯的错误……。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现场示范,以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引导学生动笔,将自己的的身边时说出来。至于作文是什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些都需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慢慢去理解、体会。
二、练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
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从何入门呢?练写“观察日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少年儿童热情敏感,充满活力,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等,而光观察不记录,那么有多少新鲜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难免会忘记,即便日后能回忆,也是朦胧的。所以,在教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还要养成练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提倡“观察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课堂上要经常指导学生练笔,使每个学生都能练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学会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使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三、多做游戏,在玩中写,培养写作兴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将游戏融入到作文训练中,教学生玩中写作,写中再现玩趣,使作文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这样,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再也不觉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四、要引导学生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可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词句之外,还应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积累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等等。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兴趣也就更高了。
五、要写好作文批语
学生的作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或热情地赞扬、鼓励,或诚心地帮助、指点。老师在作文批语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兴趣因此,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要用赞赏的眼光去批改,并通过作文批语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同时,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在生活中多积累一些素材,这样,学生就不会再视写作为难事,无话说可以变成有话说,不会写可以变成会写,用词干巴可以变成行文流畅,千篇一律可以变成百花齐放。
人教版初二语文教学随笔 篇2
日常教学工作中,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经常提醒我们: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可以说,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成长的新起点。自我反思是建立教师反思系统的首要环节,也是对德育、教学、生活等对象展开反思的必要前提。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则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得以进行的落脚点。
1.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反思,提高教学预测能力和设计能力。
教学中,进行教学行为反思,提高教学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后,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反思,提高教学评价能力和总结能力。
2. 在总结经验中,逐步形成自我反思习惯,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发现问题,记录反思。
(2)查找原因,实践改进。
(3)总结经验,撰写文稿,然后在同事间交流或在网络、刊物上发表。
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案例:某天,我教学诗歌《春天在哪里》一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我讲到其中一个小节: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枝头上。
春天的风微微吹动,
柳条儿跳舞,
桃花儿脸红。
我请同学们朗读,体味,赏析。有同学说:“春天就在枝头上。”
正在这时,“小淘气”琪琪忽然站起来,手指着窗外大声喊到:“老师,我看到春天了,它就在枝头上,你看,树枝在跳舞呢!”我刚想制止他,可是已经晚了。霎时,五十多双眼睛不约而同地朝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有的伸长了脖子;有的站直了身体;有的踮起了脚尖……教室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窃窃私语的,小声议论的,手舞足蹈的……
这和我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截然不同。看到眼前的混乱场面,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血液迅速向头上涌动,眉头也不知不觉地皱了起来。刚想大声的加以制止,转念一想,难道我只有这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吗?
此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在窗外,有的在仔细地观察;有的在认真地倾听;有的正在四处搜寻目标。他们的兴致正浓,意犹未尽,如果我现在出言禁止,虽然表面上会平静下来,学生的内心也会十分不情愿。莫不如先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再随机应变。想到这,我不露声色,站在那,似笑非笑地望着他们,让他们尽情地看,尽情地议论,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他们足够的表达自我情感的时间。
窗前的议论声,由弱到强,再由强转弱,几分钟过后,波涛汹涌的课堂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几十双眼睛静静地望着我,静静地等待着……我想:此刻,孩子们心中都在想些什么呢?在等待我的批评?在等待我的宽恕?还是在等待我继续讲课?大概是前者居多吧。可能是我的沉默让他们无所适从,孩子们开始不安的躁动起来。我觉得此时是该我发言的时候了,我故意咳嗽了一声,看到几个孩子立即挺直了腰,坐直了身体。
我轻轻地问到:“看完了?”“看完了。”孩子们也轻声地但是小心翼翼地回答。“谁能把刚才看到的景象说一说,并告诉我你有什么感受?”听了我的问话,几个孩子竟然悄悄地长长出了一口气。接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打消了顾虑,思维再一次活跃:“我看到春天来到树梢,枝条变绿了。”“我看到春天来到操场上,小草发出了嫩芽。”“我看到春天的风吹到窗前,吹到我的脸上。”“春天在我们身边,看,我们的衣服变薄了。”“……”待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一吐为快之后,我又说:“大家谈地真好,不过你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观察的?”小家伙们面面相觑。噢,原来他们也知道刚刚的做法不妥,竟然将错就错,一定要让他们吸取教训。想到这,我说:“今天老师留一个特殊的作业,把这节课发生的事情经过写出来,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这样,我把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教案,临时更改得面目全非,但是,却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试想,如果按照传统的机械的备课观,按照精确的教案输出法,喝令学生回到课文中来,教学任务也会按时完成,这节课可能会是另一种完美的模样,但失去的却是对过程的体验,对方法的感悟,对学生的理解,也就失去了反思的乐趣。
反思既是我们不断成长的基础,也是我们创新突破的起点。因此,我们不妨多加运用,多多体会。
人教版初二语文教学随笔 篇3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与低年级教学相比,六年级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六年级是一个过渡期,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如六年级识字不是重点,但生字学习对部分学生来说又有困难,故必须占用一定教学时间,无法轻视;拼音知识在一年级就该完全掌握,而本班学生却有声母混淆、韵母不会的现象,还得再来一次拼音教学;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写作练习要求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感想等,但新教材中跨度太大,学生对作文深感头疼······面对新教材的这些问题,我在实践中反思,摸索中前进。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在对教材、教参深入学习、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如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
有了对教材的了解后,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扬长避短,相互补充。如教材着重培养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注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教材中的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从而不至于挖得过深,学得困难,让他们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真正实际,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科学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生成有效课堂。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案,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着重培养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限,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教学行为,使课堂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一起成长,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如果只掌握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作文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讲要求,读读例文,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拓宽课堂领域,最近我又在思考,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得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将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已到了及时充电的时候了!多读些教育理论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人教版初二语文教学随笔 篇4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一、在阅读教学中,我反对无目的多读,强调有层次的读书。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 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 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才不会使学生走上发展的歧途。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 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有规范,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在学生学习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我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将"玩" 引入课堂,使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探求语文教学进程中,我力求将"讲堂" 转变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尽管是"玩" 中学语文,但我们决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这里倡导的"玩" 是一种形式、一种途径,"玩"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人教版初二语文教学随笔 篇5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文中写哥伦布带领船队在大西洋探险中遇到了“海上凶神”的怪病,部分被留在荒岛上的病重船员靠吃野果子存活下来,由野果子人们发现了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C。
今年第一次教这篇课文,初读课文觉得这篇课文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虽说是介绍维生素C的,但更多是阐述一个小故事,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听故事当然是热点。但随着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才知课文并不是简简单单向孩子们展示一个小故事,而是从中明白一个深刻的的道理:“许多科学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因此教学重点从以下入手:
一、从文章的脉络入手。
文章脉络有2条:一是故事发展:怪病——不止而愈——揭秘。二是哥伦布的心情变化:沉重——伤心、感动——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对于第一条线索,学生能在第一教时理清,也能按这个顺序分清段落。在第二教时我重点放在第二脉络上。教学中可以结合《补充习题》和《天天练》上的习题细细揣摩哥伦布心里变化的过程,来体会当时人们对“海上凶神”的无可奈何;体会吃野果子(维生素C)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在理解的环节中,大多数学生的分析很到位精彩,让学生充分的表达,我深深体会到以生为本的优势。
二、再从文章的问题深挖
文章最后一段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这个问题在课文里可以马上找到答案:“后来,经过医生们的研究,是野果子里的维生素C就了那些船员的生命。”但教学可不能打水漂,做表面文章,而要深研。在此,我让学生认真讨论,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经过热烈讨论明确:维生素C的发现和哥伦布的细心观察、思索是分不开的。哥伦布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人。
三、最后从文章的写话中得到提升
这篇课文的主题到底是歌颂哥伦布的还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故事明白一个道理的呢?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故事上,就根本没有达到原先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语文课,要让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确课文不光是告诉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有所启发,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写话内容:出示几组关键词语,让学生用100字左右概括故事的内容,然后重点阐述自己心中的启发,收获,即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与实践。当然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用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大部分学生写得令人满意。
通过以上三点教学,学生对此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达到了原先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人教版初二语文教学随笔 篇6
新课程改革实施八年来,尤其近几年来我市乃至全国小学习作教学按照新课标要求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是令人欣慰的。但就小学习作教学现状而言,也出现了种种新老问题。要大面积提高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问题,研究对策。
一、反思问题
纵观当前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习作定位不当,教学要求偏高。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定位是比较笼统的,仅作原则要求(面对全国广大小学生来说很难作细则要求)。比如课标明确指出“一至四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但是许多执教老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拔高要求,从而使小学生感到作文太难了,似乎高不可攀,以至产生畏惧作文的心理。因此,造成“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2、习作呈现成人化倾向,童心童趣表达得不够充分。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段明确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对中年级段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对高年级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可是在习作教学中有些老师在教学要求偏高的基础上,按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再次拔高要求,造成少年儿童语言成人化。此外,有些家长也热衷于成人化的引导。有的习作几经家长和老师修改,使本来有些童心童趣的习作面目全非,童话语言表达似乎全无,更谈不上童心童趣童话能够充分地表达。
3、生活单调、积累不足。特别是城市的小学生上学放学绝大多数都是由家长接送,这种“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模式,使小学生缺乏应有的所见所闻和社会生活积累。此外,由于独生子女的因素,许多家长都是走着坐着和孩子在一起,不敢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甚至和同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交流的机会也很少,这也是造成小学生习作困难的原因之一。
4、读写结合不够充分、小练笔少。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和小练笔不够充分,或者换句话说对说写结合、读写结合重视不够,读写两张皮。因此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未能找准最佳读写结合点。为解决前述问题,老师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还要使读写结合(包括写片断、日记、小作文、读书笔记等)落到实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写作指导意识,加强“导读、导思、导写、导练”,找准最佳读写结合点而进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活动。
5、习作指导要么不到位、要么越位。习作指导是老师们感到头疼的课。有的老师不精心备课,要么写几句简案或者是几句简单的话,要么干脆不写,上课时说到哪儿算哪儿。要么让学生读读习作要求,要么随意讲解一番技法,学生是越听越糊涂、越听越烦闷。在习作中不是写不出,就是写不具体。因此,教师指导应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主。如果启发指导不到位,那么学生写作的欲望就不强烈、兴趣不浓厚;反之,如果启发指导过多过细,那么就不利于学生自主作文积极性的发挥。此外,在习作评价过程中,大多数习作讲评都是以优秀作文为例,这也是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因素之一。
二、研究对策
1、要按照要求定位,不能随意拔高习作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课标规定的习作要求定位,更不能随意地拔高习作要求。否则,小学生会感到作文高不可攀,进而产生畏惧作文的心理,容易导致厌恶作文。习作教学应因材施教、因时令施教、因实践活动施教等等。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宜鼓励“上不封顶”,对于大多数学生采取“下要保底”。这里的“保底”,就是课标规定小学生习作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要鼓励小学生以童心写童真童趣。从“我说我”到“我写我”;从“我口写我心”,言为心声;从说到写,从述到作,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写作能力。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联想的,写自己所感动的,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鼓励小学生用自己稚嫩的语言去表达童真童趣。
3、习作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要向生活开放。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观察和思维及书面表达的习惯。如每天写观察日记或小练笔等形式,就是训练学生养成观察、思维和表达的习惯。小学生习作从内容入手的同时,强调向生活开放并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结合。教师要开导学生写“实”的东西,如可以写家中快乐的好事,也可以写家中苦闷的事。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看法及埋藏在内心的情感写出来。二是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广泛相似的社会事例中悟出道理来。如,2008年的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与学生社会生活一结合 ,就使学生习作的立意和思想认识得到同步提高。三是要与学生的学校生活相结合。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做有心人,留心观察,并细心地想想,才能从平凡中的小事见到不平凡的事迹。这样,久而久之,小学生的习作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了。
4、加强诵读积累,坚持读写结合。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千古传诵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读写结合的最好例证。今天我们在这里说的读,就是指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要求背诵的古诗70首,以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此外,应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如果上述背诵积累的要求落实到位,加之“课内悟学法,课外求发展”,读写结合,让学生读中悟写,以读促写,那么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胸中有积蓄,不吐不快。”于是乎写作便成了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成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坚信学生的习作一定能写得更好!
5、要认真上好作文导评课。作文导评课分指导和讲评两个部分。认真上好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都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指导课主要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教师要适当点拨指导,但不宜过细。当激发起小学生的写作欲望时,及时让学生打草稿,做到一气呵成。作文讲评课主要解决怎样评改的问题。作文讲评要形式多样,如生生互评互改、教师个别面批面改、佳作赏析,加之恰如其分的评语和高分鼓励等等,都对小学生习作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三、思考与建议
1.要认真解读课标,研读教材。要深入持久地学习重温《语文课程标准》,领悟其精神实质,将基本理念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编排体系,做到单元备课(或周前备课),要上好每节课,最基本的要做到三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解读课标、研读教材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2.要坚持教学反思,提倡下水作文。坚持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这已成为同仁们的共识。为此,我们要求每节课后要写出一个亮点,反思一个薄弱点;每教学完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后至少再写出一个思考点(如何改进教法,调整教学策略)。提倡语文教师下水作文,可以在备课时写下水文,也可以和学生同场(台)作文。旨在体验学生习作的甘苦,把握习作要求高低适度与否?便于加强习作指导和讲评。
3.要加强对学生“三个一”指导。要加强对学生写字姿势和读书姿势及坐立姿势的指导,使 “三个一”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建议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使用钢笔书写。
4.要加大对学生背诵和课外阅读量的落实力度。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阶段要求小学生背诵160篇(段)诗文,课外阅读达145万字的阅读总量。
人教版初二语文教学随笔 篇7
面对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差不多有两年了,这段时间来,从当初对学生的情况把握不准到基本了解这地区这阶段的学生情况了。在教学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发音不准,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现阶段,生字拼音教学仍然是必须的,它不仅体现的书面表达上,还表现在口头交流中,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书面和口头的教学,这方面显得重要,如果单单是为了考试而教学,那么语文教学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②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③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阅读速度慢。一篇课文他们阅读完了后,没有深入地思考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缺少概括文章的能力,阅读速度比较慢,往往耗费很多时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明显提高,在阅读速度的基础上做到快、准、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校效率,不然学生的基础仍然原有阶段,丝毫没感到自己在进步,读过了哪些书?取得了哪些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注重课内的文章,更重视课外阅读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教材方面:
①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②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③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④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语文的教学是一项重要工作,它注重培养人的基础知识,培养人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当会重视基础教育,挖掘学生的潜力,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人教版初二语文教学随笔 篇8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我在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感受文章朴实语言中蕴涵的纯美意境,真挚感情。
课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得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特别是“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句。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还把这句诗句的理解定为了教学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句诗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沐浴着阳光的小草能够报答太阳的恩情吗?”,学生在没有读懂的基础上是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的。肤浅的回答只能是学生猜测的结果,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感情铺设的不足,也导致了学生在理解句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发生了困难。
我想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应该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适时点拨,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才是可取的。如在这段中的两个动词“抚摸”、“注视”我应该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体会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自己对他人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对衣服、对母亲的情感,体会孟郊表面看似在抚摸衣服,注视针脚,实质表达爱母亲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