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随笔吧学习随笔内容页

小学教师优秀的随笔700字(通用5篇)

2023-09-15 23:27:01 学习随笔 访问手机版

篇一:小学教师优秀的随笔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用心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近字时,这一向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是超多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潜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登罐雀楼》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村居》、《望庐山瀑布》、《春晓》等多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透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让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向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秋天的图画》描述的是硕果累累的是秋天,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的秋天,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教学。

篇二:小学教师优秀的随笔

用活教材盘活课堂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依据和物质基础,但在教学中过分的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变得沉闷、单调、乏味,那么,教学就会犹如一张网、一团麻,很难做到纲举目张,教材反而成了我们搞好教学的瓶颈。可见,处理好教材,才能上好一节课。教师要在深刻领会教材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合理的分析和解读教材,既尊重教材,又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延伸、改编,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轻松又实在。

一、不求全,而求变

不可否认,教材的内容、编排体系以及隐含其中的教育理念是影响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然而,教材所安排的内容是否为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又是否能为学生已有的基础所接受和认可?事实上,即如人们所普遍了解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关于教材与教师教学活动之间新的定位:教师应当用教材去进行教学,而不只是教教材。这也就是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正确理解教材,首先是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全面掌握一个课时的知识点,其次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确定重难点,最后是联系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必要时对教材的安排灵活变通,或“删”或“增”。在北师大三年级《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教学中,教材涉及的内容就非常多,从例题看:有被除数的首位不够除;有笔算除法的首次验算(其中又包括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两类)。从习题看:有商的大小比较;有对剩余的不同处理。一个课时涉及五个新的知识点,试想:要使一个三年级学生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内对五个新知识点理解、接受、消化,可以吗?当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教师就要对教材作出大胆取舍,本课时紧承前面的教学内容,被除数首位不够除、笔算除法的验算无疑是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删除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对剩余问题的不同处理两个知识点,同时弱化商的比较这一知识,这是“删”。而在导入阶段增加口算420÷6,并通过分解图展示口算和思考过程,这能有效地迁移学法,理解“首位不够除就看前两位”的算理;在学习了首商之后,及时在反馈练习阶段增加确定首商的专项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这是“增”。如此删、增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学习轻松了,课堂的实效性得到提高。因此,“不求全,而求变”可以看成数学基本技能教学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不求全,而求联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特别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普遍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呈现模式,内容生动,对学生也有极大地吸引力。但观北师大新教材,课本以大量篇幅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而将对于知识的解释、应用与拓展反而隐含于练习之中。这样的安排就有可能割裂数学知识链条,淡化了数学本质内容的探究。事实上,我们决不能弱化数学基本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某些内容安排次序作出调整,可能更有利于鞭辟入里,使数学知识前后连贯更加顺畅,学生的思维也随之顺畅。还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的教学,教材中的例1(46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即被除数的首位不够除,而紧接着安排的试一试则是被除数的首位够除的练习,这是上一课时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妨大胆地将这一内容调到例1之前,作为铺垫题,达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提取笔算除法要点的目的。这样既分散了练习,又将新旧知识顺畅地联系起来,对新知的学习起到很好的解释作用。再看北师大六年级下册《反比例》的教学,紧承正比例知识,我们完全可以直接运用例2(王叔叔游长城,选择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所需时间的关系)、例3(分装600l果汁,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之间的关系)的情景,在与正比例的比较中理解什么样的量能成反比例关系,而例1中出示的和是12的加法表、积是12的乘法表倒是适合学生在认识了反比例之后对两种不同的情况作出哪种数量关系成反比例的判断,同时在乘法表中,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连成了一条曲线,这正是反比例图像的直观表现,对后面观察与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起到很好的导入作用,因此,不妨将本课时例1的内容调整到学习了反比例并完成相关反馈练习后进行教学,更利于知识的解释、连贯和联系。也就是说,“不求全,而求联”可以被看成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相应原则。

三、不求全,而求延

在教学中,简单机械地“用”教材教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挖掘教材,延伸、开发、新编、创新教材。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调整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可以新编学习材料,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实现对教材的创新。例如,就概念教学而言,对于同一概念我们应当力求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进行理解,也即应当将其看成整体性“概念网络”的一个组成成分,从一个广泛的角度对概念作出必要的“引申和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在教材呈现的有限内容中生发开来,全面的、立体的掌握知识。在北师大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中,教材给出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比的概念。然而,如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呢?我们恐怕还需要更为生动的内容呈现。可以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后讲叙《柯南破案》的小故事,柯南只测量脚印就推测出了犯罪嫌疑人的大致身高,从而引出人体中有趣的比;在《试一试》习题中,解决了树高与影长比的关系后,引入数学家泰勒斯运用这一知识测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在教学临近尾声时,出示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比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吗?……这些相关内容的拓展、延伸,更能够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比”的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图像,而不是扁平无生气的知识。看来,“不求全,而求延”可以当做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此言不差,实际教学中,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有更多的实践体会去灵活的把握教材、运用教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灵性的。

篇三:小学教师优秀的随笔

让孩子当小老师,其实是一件既搞笑又有用的事情。这件事难在一个度,和孩子之间要把握好度,不要让你孩子之间没有了距离,他就会就此放纵自己。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放下架子,要把自己当成是他的朋友,甚至把自己当作小孩子。对于成熟的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人世沧桑,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模式的老师来说。把自己当小孩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甚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是很幼稚的事情。所以,让小孩当老师最难的就是教师的心态。

这天下午活动课,练习鼓号队开始了。我觉得不能像往常一样做局外人了,因为我不会,所以要学习。这时,我没有找同事教我,而是让我们班的小君教我。她是老队员了,学习得很扎实了,从她的演奏和眼神中能够看出那份难得的自信。小君教我的时候十分的认真细致,也很有耐心。但是,我的心却一向游离在千里之外。练了一次又一次,她从不放下,用心以及耐心仿佛看到了在讲台上的我,是我不得不认真学习了。

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把自己当成小孩,一个学习者。没有转换主角使我很难学会。最后,我做到了。同时,我也领悟到了让孩子当老师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能够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老师教育的辛苦,当学生不用心学时,老师要花费很多力气。贵在用心。所以,他们就能学会珍惜课堂,珍惜学习的机会。

二、老师放下姿态和学生相处没有什么不能够的,相反还能够增加师生之情。让老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

三、让学生当小老师,能更有效的锻炼学习的主动性,用心性。同时,加深知识点的印象,让他更有信心的去了解更深层的资料。

从这以后我会经常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甚至连课外阅读也让那些做得满分或者是接近满分额同学来讲解。发现他们讲解十分清晰、到位,只是语速快了一些。在下面倾听的同学也异常认真起来了,补充质疑也增加了很多。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那些学习不用心的人。很多时候,我只需补充一下他们讲解不清楚的地方,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一堂课下来很简单,一天下来精神满满。

篇四:小学教师优秀的随笔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教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教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教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教师。但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教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教师优秀的随笔700字

篇五:小学教师优秀的随笔

古人云:“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意思就是说,这件事很小,没有多大的功劳,不必挂在嘴上。可这举手之劳,究竟有多小呢?在三毛小学听课的过程中,我就碰到了这样的一件小事,而正是这件小事却让我感动至深。

当我们走进三毛小学五楼多媒体教室时,已经有好多早到的老师坐在座位上低声交谈着,交流着各自的信息,一股浓浓的学习氛围扑面而来,而教室里那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课桌椅更让人赏心悦目(椅子插进课桌下面的空间里),便怀着一份期待坐到了靠窗的位置上……

不一会儿,二年级的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教室,迅速地找到各自的座位坐了下来,一切都显得那样井然有序。在周老师热情的引导下,师生们一起演绎着《雷雨》的精彩,感悟着“雷雨前”的闷热、不同寻常,在聆听中收获,在朗读中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当课一结束,就在学生们忙着整理学习用品准备离开的时候,周老师轻声提醒着:“想想看,你来的时候椅子是怎么放的?”几乎所有的学生同时做出了相同的动作——把自己坐过的椅子插进了课桌里面,然后带着学习用品排好队出去了。没有学生对此有异议,也没有学生需要别人的再次提醒,更没有学生大声喧哗,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给我的感觉就是训练有素。看着依然整整齐齐的教室,简直让人感觉不到这里曾经有学生来上过课。这是一件小事,可从这件小事中又说明了什么呢?

接下来是三年级的课,上课的老师来自实验小学,我在想着她会不会也提醒学生要让课桌椅保持原样呢?但学生们的做法让我再次涌起了对他们的敬意。当学生即将离开时,并没有老师的提醒,可他们却一个个主动地把椅子插进课桌下面。有一个女生可能是一时忘记了吧,当她已经走过一个座位时才猛然醒悟过来,于是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轻轻地把椅子放好后才满意地离开。如果说二年级的学生还需要提醒的话,那么到了三年级,学生显然已经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这需要怎样的持之以恒呀?

离开时把自己坐过的椅子恢复原样,这真的只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可就是这些不需要我们花很多精力就能做好的小事,我们的学生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呢?

作为教师,我平时也总是这样对学生说:如果看见地上的垃圾,你可以弯弯腰,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如果看见有小同学摔倒了,你可以主动把他扶起来,安慰他;如果看见风把窗帘吹散了,你可以把窗关好或者把窗帘重新整理好;如果看见教室里的课桌歪了,你可以把它们排得整整齐齐;如果看见有人的红领巾掉下来了,你可以出声提醒他或者捡起来帮他戴好;如果看见扫把倒地了,你可以把它“扶”起来,再让它靠墙“站”好;如果看见窗台脏了,你可以拿抹布把它们擦掉……这些事都是小事,却因为你做了,而使许多人解决了烦恼,这不是一件好事吗?三国时期刘备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善事虽小,却能让别人解决了许多烦恼,你又何乐而不为呢?可是,总有那么多人不怎么愿意去做,地上的垃圾可以视而不见;别人的困难可以置之不理;学校的`财物可以随意处置……举手之劳,可又有多少人愿意“举手”呢?

如果说两位年轻漂亮的老师给这美丽的春天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的话,那么,学生们的举手之劳让这迷人的春天更具魅力,并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生活中的小事,需要人去做;花园里的花,需要人去栽培;社会的安宁,需要人去维护;心灵中的枯地,需要我们怎样去浇灌呢?假如人人拥有如这些学生般的心灵,相信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