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随笔吧教学随笔内容页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

2023-10-17 13:48:02 教学随笔 访问手机版

第一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

明确:科举制度。

3、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制度: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介绍作家作品:

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我国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

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有关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

范进的宗师周进长期未能进学,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友为他捐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最后考上了进士。

他特别注意老童生,看到了衣衫褴褛的老范进,他就特别关照。周进看范进的卷子,根本就看不懂,不知在说些什么。又看了几遍后,说了这样的话:“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所以在别的卷还没有看,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因此中了秀才,并嘱他参加乡试。课文中说“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就是指这些内容。

范进中举后不久,他的母亲喜极而逝。范进为自己所谓“功名”着想,为了做官,便隐秘不报。又在张静斋的唆使下去高要县汤知县处打秋风,最终成了一个贪婪的人。

三、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1、梳理情节。

请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出其内容。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3-12):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2、复述故事。

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复述、同桌间相互复述的方式,将故事用现代汉语复述出来。

要求学生在复述时思考:

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课堂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

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

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五、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习题二

第二课时

一、归纳变化,探究成因,认识生活:

1、归纳变化。

再读课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其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

提供角度如:

(1)家境。

(2)地位。

(3)别人的态度。

典型:胡屠户、邻人。

(4)本人态度。

明确:丈人胡屠户态度可用“前倨后恭”四个字概括。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是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日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境地,没有一位乡邻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寻范进,细心照顾范进)。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一向有失亲近);中举后竭力巴结、拉拢他。

2、这些种种变化,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生活?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者的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的冷漠无情。

第二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第三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3.学习小说的对比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儒生周进,考了几十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一次在贡院撞号饭,口吐鲜血,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人出于怜悯,替他捐了个监生进场考试。从此他步步高升。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一个考了二十多次的老童生引起了周进的高度注意,周进顿生怜悯,为其填了个第一名,这个老童生便是范进。今天我们就来学《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年幼聪明,才识过人,不善于治理家业,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

是我国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带挈(qiè)体统(tǒng)劈手(pī)

醉醺醺(xūn)商酌(zhuó)尖酸(suān)

攀谈(pān)桑梓(zǐ)簇拥(cù)

侥幸(jiǎo)权变(quán)轩敞(xuān)

4.词语解释

带挈:挈带。文中指提携,意思是“让人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十分恭顺。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明确: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开端:范进借钱应试

发展:范进卖鸡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治疯

结局:张乡绅来访

(二)对比手法

1.阅读第1-2自然段内容,说说中举前范进的家境如何。胡屠户和众乡邻对他的态度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偷偷地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境:每日小菜饭;不知猪油味;饿了两三天;乡试无盘费。

胡屠户:鄙视、讽刺、嘲弄:现世宝--癞-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众乡邻:家里饿了两三天,无人关心无人问。

说明了:热衷功名利禄,沉迷于仕途。

2.阅读3-12自然段内容,说说中举后范进的经济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胡屠户和众乡邻、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如何。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经济条件:众人送米送粮送钱送肉又送房。

胡屠户:巴结奉承:才学高、品貌好、天上星宿、贤婿老爷

众乡邻:极力讨好:拿蛋送酒、背米捉鸡、搬桌拿椅、飞奔找人、帮忙治疯

张乡绅:百般拉拢:称兄年谊、送银赠房

这说明了:中举后范进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提高。

3.小说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形成鲜明对比,有何用意?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四、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中举前中举后

范进贫困潦倒衣食无忧、喜极而疯

胡屠户欺贫爱富阿谀奉承、慷慨大方

邻人、张乡绅不闻不问趋炎附势、巴结攀附

五、课外拓展

1.学习了《范进中举》后,有同学作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完成下联和横批。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世态炎凉

2.“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很多人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没什么区别,学生就是“现代的范进”。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不同意。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不一样。现行教育就个人而言,是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传授文化技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社会而言,是培养有用人才,服务于社会。而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人来说,是名利的竞技场;对社会而言,其选拔人才的作用已丧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情节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2.赏读小说的精彩句段,赏析细节描写,学习讽刺手法。(重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鲁迅说:“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的概括。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

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情节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示例1: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示例2: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示例3: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探究

1.分析范进的形象

(1)选文对范进的塑造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请找出典例,赏析其作用。

明确:

选句1: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提示:范进清醒后什么都记不得了,但却清楚地记得“中的是第七名”,这入木三分的讽刺描写,不仅突出了范进的丑恶形象,而且尖锐地讽刺和揭露了封建知识分子热衷功名富贵、甘当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本质,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

赏析: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范进热衷功名的特点,也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选句2: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赏析: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范进未中举前对胡屠户的温顺,表现了他精神的猥琐与恭顺、麻木。

选句3: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赏析: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了范进得知中举后,不敢确信、惊喜过望的心理和得意忘形的神态,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2)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范进的人物形象。

明确:范进:热衷功名、懦弱丑陋、虚伪世故。

(3)联系作品来看,作者塑造范进这一形象有何深刻用意?

明确:通过塑造范进这一典型人物,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2.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1)从文中找出描写胡屠户的精彩语句,品味揣摩,赏析其作用。

选句1: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赏析:运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胡屠户的圆滑世故和趋炎附势的性格,也间接表现了他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选句2: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赏析:运用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的凶相刻画得入木三分,传神地表现了胡屠户对范进蔑视程度已达到极点。

选句3: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

赏析:运用了语言描写,点明了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原因,体现了他虚伪势利、趋炎附势的个性。

选句4: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赏析: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了胡屠户对中举之后的女婿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突出了他心灵的卑劣,讽刺意味更足。

(2)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贪婪虚伪、惟利是图。

3.结合对众邻居的描述,谈谈众邻居、张乡绅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提示:众邻居、张乡绅对未中举的范进漠不关心,对中举后的范进争相送米送钱送酒送房,可以从中看出这群人的形象。

明确:趋炎附势、虚伪世故。

(二)研读重点语段

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范进不看便罢”至“再为商酌”),回答问题。

1.作者描写范进喜极而疯,富有层次,请将这一情节梳理完整。

明确:惊喜--昏厥--疯跑--跌进泥塘--疯走集上

2.下面的句子分别对主人公进行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2)众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提示:第(1)句是对主人公的动作、外貌描写,第(2)句则是对主人公的侧面描写。作用要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解答。

明确:(1)动作、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范进疯后的丑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2)侧面描写;用众人的表现,烘托范进发疯的不可思议。

3.“噫!好了!我中了!”请揣摩范进说这句话时的内心活动,用第一人称描述下来。

示例:“我”终于中举了,可以摆脱贫穷屈辱了,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

4.联系全文来看,本段描写范进和众人的表现,对突出作品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刻画范进发疯的丑态和众人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以及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形成的炎凉世态。

(三)孔乙己与范进比较

我们前面还学过一位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孔乙己。孔乙己与范进有什么异同之处?

明确:异:范进终于中举,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设疑:(1)范进遭胡屠户辱骂还唯唯连声,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窃书不能算偷”,范进能在大庭广众中寻人买鸡,孔乙己却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长衫?

(2)范进中举后,对张乡绅曲意附和,而孔乙己对人们问他识不识字都不屑回答?

(3)孔乙己穷得要讨饭,却将茴香豆分给孩子,范进却在胡屠户受银假谦让时,又说“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的客气话?

从疑问中明白范进自卑自贱、圆滑世故、狡诈虚伪,而孔乙己虽穷困却有清高的傲气,腐儒之风,带着些许善良。

同:同受封建科举的毒害,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的软弱无力。(质疑:若孔乙己也中了举,他会怎样?从而明确两人的共同之处)

腐朽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致使读书人只知经书八股,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丧失谋生的本领。

这种制度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一面造成一大批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从另一角度而言,范进和孔乙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与不中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悲剧的命运(或在福禄中生,或在困顿中死),这是社会的悲剧!

四、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范进:热衷功名、懦弱丑陋、

虚伪世故

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

贪婪虚伪、惟利是图

五、课外拓展

本文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将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那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请你任选一个场面,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80字以上。

示例:她又看见了一只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蝴蝶上下飞舞,她目不转睛地盯着蝴蝶,蝴蝶终于停在了一朵花上。她躬着背,脚尖小心翼翼地踮着,汗珠从她的脸上滴落下来,她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一弯腰,双手把花朵上的蝴蝶一捧。又小心地把双手露出点缝,把头靠在手缝上看,一不小心让蝴蝶飞出了双手。她又急又气地撅着小嘴,双手往腰上一插,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